美食总是让人禁不起诱惑及难以抗拒,很多时候就大快朵颐起来,摄入一些看似美味却潜藏危机的食物也不自觉。
这些在口感上令人无从抗拒的食物,事实上,它们可能悄然的在加速人体的衰老进程,天天吃常常吃甚至会影响寿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与多种不良的健康后果相关,包括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认知能力下降、痴呆、焦虑抑郁、癌症等。
中国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去年10月在《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与端粒长度缩短相关,摄入量越高,端粒越短,换言之,每天增加一份超加工食品,端粒长度缩短0.005(相当于端粒缩短0.22年),端粒较短的人,意味着更容易衰老和死亡。
研究显示,如果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会有折寿,增加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
2024年10月,瑞典研究人员在《临床营养学杂志》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较高的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6%、5%、8%。
1. 超重、肥胖
2021年发表于《临床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超加工食品食用量较高的受试者,往往体重指数(BMI)较高,总的能量摄入也较高,身体活动较少。
2. 糖尿病
《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显示,超加工食品摄入量过高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2%。
3. 高血压
2024年发表在《高血压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 (UPF) 与高血压风险增加有关。
4. 中风
2024年发表在《神经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会增加中风和认知障碍的风险。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每增加10%,中风风险增加8%,认知障碍风险增加16%。
5. 癌症
2023年《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摄入较高的超加工食品会增加患癌症和心脏代谢多种疾病的风险,每天每增加260克,患癌症和心脏代谢多种疾病的风险增加9%。
6. 炎症性肠病
2021年发表于《临床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的研究发现,为超加工食品有害健康添加了新证据。研究结果显示,食用超加工食品与炎症性肠病风险升高相关。
7. 痴呆
2022年一项发表在《神经学》杂志上的研究提示,每天超加工食品增加10%,患全因痴呆风险增加25%,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增加14%,血管性痴呆增加28%。
8. 抑郁、焦虑
《BMC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饮食中超加工食品的比例每增加10%,抑郁症发生风险增加21% ⑨ 。《英国医学杂志》上发文表明,摄入较多超加工食品,焦虑和常见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48%-53%。
什么是超加工食品?一起来了解这3个特点!
超加工食品(UPF)是指在已加工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的食品,此类食品通常含有5种及以上成分,而这些成分中包括厨房中不用或少用的工业化配料和修饰性添加剂。
超加工食品种类繁多,包括含糖或无糖饮料、咸味零食、甜味零食、肉类加工制品、方便即食食品等。
有些人可能还对超加工食物的定义有点模糊,以马铃薯为例:
1. 生马铃薯:是未加工或最低程度加工的食品。未经任何加工,或只是经过干燥、打碎、过滤等最基础的加工,食材本身的理化性质几乎没有改变,直接用来做菜。
2. 马铃薯淀粉:是经过加工的烹饪调料;从天然食材里经过加工提取出的调料。
3. 炒马铃薯丝:是加工食品。食材和调料组合,经过比较直接的方式加工而成,食材的理化性质没有很大改变。
4. 薯片、薯条:是超加工食品。自己家里没办法原样照做,加工程度也非常深,大多来自工厂。
未经加工的马铃薯,含有丰富维生素、纤维素、镁钾等矿物质,以及植物特有的许多有机营养素,是非常不错主食选择;但经超加工被膨化成薯片后,它原有营养被破坏,成为浓缩的“热量炸弹”,仅满足口欲和热量需求,但无法提供所需营养素。
因此,超加工食品常常有这3个特征:
1.配料表成分复杂,如甜味剂、防腐剂、乳化剂等,多为即食产品,保质期长;
2.糖分、油脂和盐分的含量较高,具有高能量密度;
3.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较低。
整体来说,超加工食品并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应该适量、有选择、合理食用,并确保整体饮食均衡和健康。
此外,专家建议不要把超加工食品当主食,把超加工类零食和速食带来热量控制在200千卡/天,也就是全天总摄入的10%以下。
此外,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切片、坚果、酸奶或自制点心替代高糖、高盐、高脂肪的加工零食,日常生活里尽量自己煮,以控制食物加工程度和所用原料,同时,选择更健康烹饪方法,如蒸、煮、烤,而非油炸。
此外,多吃生鲜的蔬果、全谷物、瘦肉和豆类,并且减少对外卖和快餐依赖。
购物时养成查看食品标签习惯,避免那些含有超过5种以上成分的产品。
(新闻整理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