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 988

文章

Topic image

葡萄、山楂和牛油果是糖尿病“元凶”论 医生:均衡摄入才最重要!

网络上近日传言“日本血糖专家已证实葡萄、山楂和牛油果是糖尿病的元凶”的说法,但有医生对此表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且具有误导性,因为手摇饮、甜点等加工食品的糖分含量往往更高。 根据台湾事实查核网站MyGoPen的分析,这一传言只提及特定三种水果,却忽略了含糖饮料和甜食等更高糖密度和低营养密度的食品,显示出这种说法的片面性。 MyGoPen还向台安医院新陈代谢科医生林毅欣进行了核实,林医生指出,传言仅提到葡萄和山楂的高糖分,着重于“质”的角度,而忽略了“量”的重要性。 他解释说,虽然升糖指数(GI)很重要,但食物的份量同样关键。这个传言只谈糖分,却未提到“份量”概念,容易造成误解。 例如,番石榴的GI值大约为30,属于低升糖指数的水果,但如果吃一整颗番石榴,与吃几颗升糖指数偏中高的葡萄相比,其对血糖的影响实际上需要仔细计算。不能因为番石榴是低GI就放松警惕,摄入过大份量。 至于牛油果,林医生指出,尽管它是健康脂肪的来源,但其油脂含量较高。临床上曾有患者一天吃两颗牛油果,导致体重增加和胆固醇升高50单位。 他提醒公众即使是健康脂肪,也可能导致血液中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都上升,尤其是坏胆固醇的增加更明显。 他还提到,食品的优劣应通过比较得出。例如,早餐如果选择牛油果沙拉,通常比高油脂、高热量且低营养密度的三明治更好。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一般公众,饮食都应多元均衡,并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林医生重申,称“糖尿病三元凶”的说法过于简单化,不符合“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食物,也没有可以无限量吃的食物”的饮食观念。
Topic image

全球儿童近视率显著上升 日本儿童近视率最高达86%!

最新研究显示,2023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童近视,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接近40%。专家呼吁加强户外活动,以保护儿童的视力。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24日《英国眼科学期刊》发布的研究显示,过去30年,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流行率显著上升,从1990年的24%增加到2023年的近36%。这一研究由中国广州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完成,分析了276项研究,涉及50个国家的超过540万名儿童和青少年。 研究指出,尽管近视的上升是一个渐进过程,但在新冠疫情后,这一现象明显加剧,且存在地区差异。 研究团队指出,“近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新加坡、中国和台湾等东南亚地区,近视的盛行率迅速上升。”在东亚,儿童的近视比例高达35%,是同龄白人的两倍多。 具体来看,日本儿童的近视率最高,达到86%,紧随其后的是韩国,近视率为74%。从全球范围看,城市地区儿童的近视率普遍高于农村地区,而女孩的近视风险略高于男孩。 研究人员强调,幼儿期的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学龄前儿童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期。预计到2040年,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率将达到36.6%,到2050年将达到39.8%。 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孩子保护视力。研究建议,家长应鼓励孩子养成定期保护眼睛的习惯。 具体措施包括增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减少观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及上网等静态活动的时间。 此外,研究人员呼吁学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视力问题。 麻省大学陈氏医学院的眼科医生巴茨费德指出,定期休息和避免长时间盯着手机或电脑屏幕可以减缓近视的进展。他建议遵循“20-20-20规则”,即每20分钟休息20秒,目光投向20英尺外的物体。 同时,他强调,参与户外活动对眼睛健康有积极作用,这与降低儿童近视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报导整理自《星洲日报》)
Topic image

《柳叶刀》新研究: 超级细菌未来25年恐夺近4000万人命!

一项最新发布医学研究估计,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Superbugs),恐怕在未来25年,即2025至2050年间造成全球近4000万人死当中又以老年人风险最大! 这份16日发布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的研究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每年有191万人直接死于“抗生素抗药性”,因此,科研人员呼吁采取行动,避免这个可怕的情况成真。 研究报告也呼吁各国政府,精准落实预防各种感染疾病、勿滥用抗生素等药物,并加速研发更多备用的抗生素,可避免全球数百万人身亡。 英国《卫报》报道,与最新估算数据相比,这比2021年的114万人增加不少,这意味着,抗生素抗药性即细菌不断进化,导致不再对药物产生反应。 该研究由全球抗生素抗药性研究计划(GRAM)进行,由全球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调查,整理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估算出1990至2021年的死亡人数,并预测2050年的可能情况。 研究作者之一、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研究所(IHME)专家莫森(Mohsen Naghavi)博士说,抗微生物药物是现代医疗基础之一,但它们逐渐衍生出的抗药性,却也让人感到担忧。 “过去几十年来,抗生素抗药性案例频传,一直对全世界健康带来重大威胁,而这类威胁与危机仍持续增加。” 此项研究发现,由于疫苗接种和卫生条件改善,幼儿与抗药性相关的死亡人数正在下降,但老年族群却呈相反趋势。 研究指出,超级细菌的抗药性,对不同年龄层有不同影响,5岁以下儿童过去30年间(1990年至2022年)死亡人数缩减超过一半以上,专家预计此一数字未来还将持续下降。 但是,在70岁以上年长者族群,过去30年间却增长达80%,预计到了2050年,因细菌抗药性而丧命的人数,会从现在51.2万人增加至130万人,增长幅度高达146% 。 医学教授梅斯特罗维奇(Tomislav Meštrović)博士指出,老年人口之所以更容易受超级细菌感染,与他们患有慢性疾病有关。 “约四分之三抗药性感染,都与医院有关,像是经常需要插入静脉注射或抽血,就会大大增加人体被感染机率,这些进入血液的细菌,就很可能具有高抗药性。” 研究报告还推测,未来因细菌抗药性或超级细菌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区,将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南亚国家。 其他亚洲南部和东部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区,这些地区是抗生素抗药性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都急需改善当地医疗护理、公共卫生制度,才能真正避免大规模公卫危机发生。 (新闻整理自《雅虎国际》《联合新闻网》)
Topic image

微塑料危机:癌症与生育力下降的隐秘杀手

专家指出,微塑料中的化学物质是引发癌症和生育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非常显著,导致每年新增约4万8639宗癌症病例,而总生育率(TFR)从2010年的2.1个孩子下降至2022年的1.6个孩子。 这些微塑料包含邻苯二甲酸盐、双酚A(BPA)和多溴二苯醚(PBDE),它们用于增强塑料的硬度、耐用性和防褪色性能。 国大医学院副院长兼社区健康专家莎丽花表示,微塑料中的化学物质会溶解在水、雨水和土壤中,最终进入人体。 研究显示,微塑料是直径为5毫米的小塑料颗粒,已在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海鲜中被发现。 她解释,微塑料中的化学物质还会通过塑料燃烧产生的烟雾进入呼吸道,从而被吸入血液和身体器官。 “这些易溶解的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体的器官和血液,而人体需要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正常运作。” 她指出,研究还发现,含有染料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微塑料会导致男性不育、心脏病、子宫内胎儿发育问题、癌症和血管狭窄。因此,这些化学物质的影响导致马来西亚人群的癌症发生率上升,实验室研究证实,肺癌、肠癌、白血病和肝癌都与微塑料的化学作用有关。 “微塑料也对身体各个细胞产生影响,包括引发帕金森氏症、失智症和记忆丧失等脑部疾病。此外,对孕妇而言,微塑料会影响婴儿和胎儿的体重、缩小胎盘、增加卵巢不孕、肠道问题和肝脏肿胀的风险。” 根据Globocan癌症观测站的数据,到2040年,马来西亚的新癌症病例预计将接近10万宗,并可能翻倍。 去年,马来西亚面临了过去50年来最低的出生率。数据显示,自1957年每名妇女平均生育6.7个孩子以来,这一数字已下降到2017年的4个孩子。 莎丽花还提到,研究发现饮用水中也存在微塑料,这些水源因燃烧烟雾排放及河流和海洋中的塑料倾倒而受到污染。       (报导整理自《中国报》)    
Topic image

【988放大镜】食物中的隐藏糖分你知多少?

在强调健康、瘦身与养生的现时代,很多人在控制饮食会以为减少摄取糖,就能达到减醣的效果,而其实,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很多食物有着你所不知的隐藏糖分,吃不对了,不但对身体负担大,还达不到健康瘦身效果! 目前市面上的食物,或者摆在超市架子上的各类包装食品,所提供的营养成分、有无添加糖分,你在放入购物车前都会细看吗?而这类食品和它的添加成分,当中糖分占多少,你是否清楚呢? 事实上,大部分人对于这类常见的包装类食品所含的隐藏糖分,只有低至中度意识,甚至也无法辨认食品的隐藏糖分。 隐藏糖分指的就是食品和饮料中添加糖分,当中包括蜜糖、糖浆、果汁、酱料、零食等种种含有的天然糖分,而根据根据我国NHMS 2019数据显示,大马人平均每天食用12茶匙的糖。 那么,到底每个人每天摄取多少糖,才是适中呢?而糖又分为几种呢?而Low sugar 、no sugar、sugar free 和no added sugar 又是如何解读呢? 《988早点up》 早前邀请了营养师陈凯熙来做客,为大家一一拆解“食物中的隐藏糖分”当中所存在的迷思,让大家掌握更多,以便从天然中摄取糖来达到减醣的目的。 陈凯熙说,根据世卫建议,成人和儿童每日糖摄入量,尽量不要超过总热量摄入量的10% ,举例来说,一个成年人平均热量摄取是2000大卡,10%以下糖摄取量大约是不超过50克糖,而他个人建议比10%更少,大概7、8%比较理想。 他说,糖可以分为3种: 1.单糖(monosaccharides):如葡萄糖(glucose)、果糖和半乳糖(galactose),这在蜂蜜、果酱、水果,果干如葡萄干,红枣内等等,这在身体消化过程中,都会把单糖转换成葡萄糖供身体使用。 2.双糖(disaccharides):如蔗糖(家里白糖、添加糖);乳糖(lactose)即牛奶和乳制品;麦芽糖(Maltose)- 麦芽食品和饮料,而双糖,身体就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 3.多糖类(polysaccharides):如糖原(glycogen)- 身体用来储存葡萄糖的方法;淀粉(Starch) - 例如饭,面类里面和根茎蔬菜,如马铃薯、木薯等;这些糖需要更长时间来消化,而淀粉会提供更多糖分给身体。 ”家里常见的白糖是双糖,这些糖类会造成血糖上升,淀粉类提供糖分,吃太多就会造成血糖上升,继而提高患糖尿病的机率。” 陈凯熙说,不是每个多糖都是坏的,膳食纤维也是属于多糖,属于好的,淀粉类可以消化也提供很多能量,但是,切记摄取要均衡与适量,否则吃太多就会带来疾病风险。 事实上,大部分的天然食材本身都有糖分,包括蔬果在内,一些水果里面含有果糖和葡萄糖,有糖尿病和血糖控制不佳的人都要适量及小心食用,不过,蔬果的膳食纤维相对比较多,可以减缓糖吸收率,会让糖较慢释放,不会让血糖一下飙升太高,这对身体稍微好一点。 他说,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是一般用来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指标,比如吃了一样食物后血糖会开始升高,而升糖指数是看升多高和多快。 他说,糖分低并不一定等于升糖指数低,因为,升糖指数可被其他因素影响,如膳食纤维、脂肪含量等。 ”一般会建议选择不让血糖升高太快的食材,当中脂肪类和纤维类食品的升糖指数就没那么快,以面包为例,白面包和全麦面包糖分一样,但升糖指数却不一样,全麦面包升糖指数会较白面包来得低,因为里面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 其他升糖指数低的食材,包括膳食纤维或脂肪含量较高食物,如糙米、全麦面包、水果、牛奶;蔬菜类部分,如果是根茎类的蔬菜,如马铃薯、甜菜根、番薯等的淀粉含量较高,所以糖分也较高。 此外,小番茄和胡萝卜糖分含量也较高,需适量摄取;若是叶类蔬菜,如苋菜、小白菜等糖分含量低,可以放心食用。 至于一般热带水果,相对糖分就会比较高,如芒果、榴莲,而葡萄的糖分也很高,而且要注意的是,有些食物你吃起来或喝起来“不甜” 并不代表糖分不在。 “举个例子,如果喝普通的饮料,你感觉或加水不甜,但糖分一样在,因为,其他味道压过甜,即便冲淡还是高糖分,这就如:一罐汽水有30克添加糖,如果加很多水变得不甜,但它的糖分依然在。” 他说,有很多食物,也是加了糖才能烹调到好吃的,如糕点、酱料,糖醋,辣椒酱、番茄酱等等都有糖。我们常用的辣椒酱,番茄酱,基本上糖分都挺高,这类酱料能避免少吃就少吃。 “如果外食,吃饭面比较难控制糖分摄取,那就选择没那么浓稠酱料煮的,因为糖醋、黑椒酱、妈蜜里面其实都很多糖,浓稠酱汁还会加入玉米淀粉,这样,糖分就更高。 他说,如果要让自己更健康,外食尽量选择烤、炒,蒸、酱料较稀的食物较好。 另外,陈凯熙也点破了,酸奶(优格)饮料其实不是优格,它只是一种用糖制作的饮料,与优格不是同样的东西,甚至若有看成分表就会发现,优格饮料的糖分,会比普通饮料或碳酸饮料还要高。 ”喜欢吃优格的朋友,要选择原味,或者天然低糖比较好,那些小朋友喜欢吃有味道的优格,糖分其实不低。“ 那么,市场上许多食品,标注low sugar 、no sugar、sugar free 又是如何区分呢? 对此,陈凯熙说,low sugar 和no sugar,其实是少白糖或没添加白糖的意思,而sugar free和No added sugar意思则大同小异,在食品标签中,就是没有添加额外白糖或蔗糖(sucrose),食品当中还是有自己的天然糖分,或者加了代糖。 ”比如说,一些“零糖”碳酸饮料,0的意思是代表用了其他代糖或其他糖来取代,饮料还是有糖分,但代糖无法让身体吸收,只会让你吃到甜味,就不太影响血糖指数。 他说,若要学看食品标签中的糖分,可注意的就是“OSE” 这个字眼,OSE指的都是糖分,要知道一样食品中的总含糖量,注意“value”总糖分的数字,会相对的准确。 根据食品标签,糖可能被列为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山梨醇(sorbitol)、甘露醇(mannitol)、玉米糖浆(corn syrup)、蜂蜜(honey)、麦芽(malt)、麦芽提取物(malt extract)、麦芽糖(maltose)、大米提取物(rice extract)、糖蜜(molasses)、糖浆(syrup)和转化糖(inverted sugar)等。 提及如何减少糖摄取量?哪些东西可以用来代替糖时,陈凯熙说,食材可尽量选用天然食材甜味,如番茄、胡萝卜、洋葱、黄梨等,来取代白糖和精制糖。 饮料方面则食用低脂牛奶或天然蜂蜜调味,少喝含糖饮料、奶茶及手摇杯等。如果想要有点甜味,牛奶和豆奶是选择,也可以建议用一点代糖,不过,有研究指出,代糖对肠胃道有影响,可以的话不要吃过多。 他说,咖啡加牛奶、豆奶、燕麦奶,这3个都是不错的选择,杏仁奶也行,胥视个人喜欢哪一种,但如果他来建议,牛奶(有蛋白质和钙质)相对是比较好的选择,而乳糖不耐症者可以考虑豆奶。   倘若真的嗜甜或者嘴馋,那么可以吃水果,当然,偶尔吃点甜还是可以的,只要不是每天吃就好。 询及如果完全不吃糖,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时,他说,如果是不吃添加糖、白糖,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因为,人们还是可以从食物水果,淀粉类摄取到糖分。 “但如果是完全不吃碳水、淀粉类及水果等可能就有点状况,毕竟身体需要淀粉类来帮助消化,脂肪无法消化及分解会累积在身体,人会容易疲惫无力,而且容易肥胖,因为,脂肪需要一点碳水化合物去帮助消化。” 他说,身体需要基本糖分,支持细胞、脑袋活动及工作,如果完全不吃糖会容易疲倦,精神不集中打瞌睡,血糖也会不稳定,脾气也会不好。 (文章整理自988早点up-交换角度)
Topic image

世卫:肺癌是全球第一大癌症 《柳叶刀》:气候变化加剧发病风险!

医学权威杂志披露,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最大的全球健康威胁,甚至会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 根据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早前发表一篇题为〈亚洲肺癌:气候变化的影响〉的文章指出,气候变化会增加肺癌发病风险,并可能导致诊断和治疗延误。 据《柳叶刀》文章披露,气候变化本身不直接导致肺癌,但会加剧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是患肺癌的已知危险因素。 《澎湃新闻》引述《柳叶刀》报道,2015年至2022年,是有记录来地球最热的8年,而全球变暖驱动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俨然是21世纪最大的健康威胁。 世卫组织属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癌症报告也显示,2022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达248万1000宗,占全球癌症新增病例12.4%,这意味著,肺癌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 同时,肺癌也是导致死亡的第一大癌症。2022年,肺癌共造成181万7000人死亡,占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18.7%。 2020年,亚洲地区新发肺癌病例约130万,因肺癌而死亡的人数约110万。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3年正式将空气污染列为致癌物质。存在于被污染的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和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以及PM2.5(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具有致癌性。 根据世卫,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40个城市中,37个在南亚,其中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是世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4个国家。 对此,《柳叶刀》认为,极端天气可能导致肺癌治疗延误,对药物药代动力学造成挑战,导致放射中断,冲击患者身心健康,以及导致医疗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中断,扰乱医疗保健系统等。 文章建议在中低收入国家的高风险地区,建立肺癌筛查计划,并纳入气候相关风险因素;在易受飓风和台风影响沿海地区,投入资源改造基础设施,包括安装防气旋窗户,加固屋顶,实施备用电力系统。 文章还强调教育和赋权患者重要性,除了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中肺癌风险的认识,鼓励戒烟、体育活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新闻综合整理自《东方日报》《澎湃新闻》)
Topic image

榴梿爱好者必读!吃后别碰咖啡酒精 辛辣和高蛋白食品也避免!

目前正值榴梿盛产季节,大街小巷摆满了榴梿摊位,让许多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但是,你知道吃完榴梿后应该避免哪些饮料和食物吗? 一位私人医院的专科医生阿末桑汉在社交平台Threads上分享了他的经验,列出了几种在吃榴梿后尽量避免的饮料和食物,比如咖啡。 他举例说,有一名男子在其诊所前晕倒了,护士告知,这名男子连走路都不稳。 男子表示感到恶心和头晕,之后才想起自己中午吃了榴梿后喝了咖啡。 这名医生则向男子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榴梿与咖啡相结合导致了轻微中毒的症状。 他进一步解释说,咖啡因可能导致脱水,当榴梿的硫化物(sulfur)与高碳水化合物遇上咖啡因,可能会出现轻微中毒或微醉的风险。 “吃完榴梿后,应尽量避免咖啡、含酒精饮料、碳酸饮料、乳制品、油腻食物、辛辣食品和高蛋白食品。 “不要同时摄入这些食物和饮料,以免对身体造成过大负担。吃完榴梿后,最好间隔4至6小时再喝咖啡。” 他建议,如果吃完榴梿后喝了咖啡后出现微醉的反应,应大量饮水以帮助排毒。如果情况没有改善,应该立即就医。 他对喜爱榴梿的人提出忠告:“一定要小心搭配榴梿的其他食物和饮料,榴梿是美食,但如果搭配错误可能会有害。”       (报导整理自《星洲日报》)
Topic image

改变生活习惯 摆脱“疲劳臭”

身体太疲劳竟然会发出臭味! 日本东海大学理学部化学科关根嘉香教授指出,如果过于疲劳、蛋白质过度摄取、饮酒过量都会造成“疲劳臭”! 他解释,所谓的“疲劳臭”是从皮肤散发出来的“氨气”所造成,可能会散发出类似“尿骚味”,由于是从血液分泌而出,所以无法靠洗澡解决。 《富士新闻网》报导,关根嘉香教授说,疲劳臭的主要原因为是“压力”与“疲劳”,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疲劳臭”缠身,必须改变生活习惯,才能摆脱臭味。 1.勿过度摄取蛋白质 蛋白质是“疲劳臭”产生的罪魁祸首之一,臭味的来源“氨气”即是人体大肠分解食物里蛋白质所制作而成,换言之,如过度摄取蛋白质,将会导致疲劳臭的发生几率增加 2.勿过度饮酒 肝脏能够将氨气转换成“尿素”排出体外,如果因过度饮酒,导致肝脏受损,将无法顺利将氨气排出体外,导致氨气只能透过血液从皮肤分泌而出,此时身体就会开始散发“疲劳臭” 3.多吃养肝食物 可多补充维生素C、B6、B12、E、叶酸、钾、锌等营养素维持肝脏的代谢力并保护肝脏,平时可多吃菇类、橄榄菜、菠菜、橙等抗发炎食物,并且保持饮食清淡减少肠胃道负担 4.多休息减压 可以通过泡澡清除身体的皮脂和废物,提升睡眠品质,从内在保养身体,更重要的是减少熬夜 五种人最容易“疲劳臭” 1。过度劳累:身体疲劳影响代谢功能 2。压力过大:精神疲劳也会影响身体代谢 3。肥胖:患有脂肪肝的话,肝功能易受损 4。常喝酒:肝脏因分解大量酒精功能受损 5。常便秘:粪便堆积在体内产生氨,随血液流到全身 (综合整理自《Yahoo新闻》,《Womens Health杂志》)
Topic image

近18亿成年人因未达标准活动量 面临更高患病风险!

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全球近三分之一约18亿的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未能在2022年达到世卫所建议的活动量水平,这将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 根据《法新社》报道,世卫组织和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在2022年全球超过31%的成年人(18亿人),达不到世卫的建议活动量,这比重相比2010年上升了5%, 这种情况对全球健康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根据研究,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到2030年,缺乏运动比例将上升到35%,目前世界距离实现到2030年减少运动不足的全球目标还很遥远。 与此同时,联合国新闻中心报道,世卫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体育活动,或者相当于同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上述研究组早前在《柳叶刀全球健康》期刊上发表的报告指出,缺乏体育锻炼使成年人患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乙型糖尿病、失智症以及如乳腺癌和结肠癌等癌症的风险更高。 报告显示,高收入亚太地区(48%)和南亚(45%)的体育活动不足比率最高,而其他地区的体育活动不足率则在从高收入西方国家的28%到大洋洲的14%之间不等。 同时,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差距仍然值得关注。全球范围内,女性体育活动不足比例比男性更高,分别为34%和29%。 在一些国家,这一差距高达20%,此外,60岁以上人群比其他成年人更不爱运动,这凸显了促进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研究显示,近半国家问题在过去10年中有所改善,其中22个国家有望在当前趋势下实现2030年将不活跃人数减少15%的全球目标。 鉴于这些发现,世卫呼吁各国加强政策实施,通过基层和社区体育、积极娱乐活动和环保交通方式(步行、骑脚踏车和使用公共交通)等措施,促进和推动体育活动。 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说,报告新发现突显出,我们失去很多通过增加体育活动减少癌症、心脏病和改善精神健康的机会。 “我们必须重新承诺增加体育锻炼水平,并优先采取大胆行动,包括加强政策和增加资金,以扭转这一令人担忧的趋势。” (新闻整理自《联合国新闻》《联合早报》)
Topic image

确保安全 所有水果食用前须彻底清洗 蒂头部分也得洗!

“每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然而在台湾,有一位非常注重养生的男子却因为每天中午吃一个苹果,而被检测出血液中的农药残留超标,这是因为他没有清洗果皮或削皮。 台湾长庚医院临床毒物中心护理师谭敦慈近日分享了一个她在毒物科遇到的案例。 “这位患者非常重视养生,每天中午都会吃一个苹果,认为带皮的苹果效果更好。他通常只是简单地擦拭一下果皮就吃,最终却发现血液中的农药残留超标。” 她提醒大家,所有水果在食用前都必须彻底清洗,以确保安全。无论是香蕉、芒果,甚至切哈密瓜前,都应该清洗一遍。 “百香果在农药残留排行榜上经常名列前茅,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清洗。” 她也分享了一个简单的洗水果方法:不需要用流动的清水,只要准备一个水盆,将所有水果放入水中,用刷子仔细刷洗每个水果,包括蒂头部分,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她补充道,尽管芒果无毒且富含维生素C,但由于芒果属于漆树科,表面容易有汁液,接触皮肤可能引起皮炎。因此,在食用芒果前,也必须将表皮彻底刷洗干净,最后用水冲洗,避免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