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马铃薯也会“昏昏欲睡”、饿得特别快吗?小心,你可能是所谓的“马铃薯型人”!
原来,每个人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反应都不同,同样吃一份马铃薯,有人吃了血糖飙升,有人却一如往常;而这不是谁更健康的问题,而是身体的“代谢个性”不一样所致,人体对碳水的反应,正悄悄泄露你的健康密码。
台湾基因医师张家铭近日在网路发文,揭示每一个人,吃了碳水化合物反应都不一样, 有其中一种被称为“马铃薯型人”,吃了马铃薯后,血糖飙升得快却下降得慢,而这种情况代表身体的代谢或出现失衡,要特别留意和控制饮食。
张家铭指出,有一项研究分析了55位受试者在食用不同碳水食物后的血糖变化,结果发现人们的反应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碳水反应型”包括“饭型”、“面包型”、“葡萄型”、“意大利面型” 和 “马铃薯型”。
其中,“马铃薯型人”对马铃薯反应尤为强烈,在食用马铃薯后伴随昏沉、饥饿感强烈、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
这类体质的人,往往胰岛素功能已有迟钝现象,难以迅速调节餐后血糖,被认为是胰岛素阻抗与胰岛β细胞过度负担的早期信号。
研究指出,马铃薯型人不仅餐后血糖反应值(PPGR)较高,通常还伴随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浓度增加,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偏高。这些都是代谢失调、胰岛素敏感度下降的征兆。
张家铭提醒,这类身体反应本质上并不是食物“不健康”,而是身体暂时不具备处理该类食物的能力,这才是应关注的核心问题。
“不是马铃薯不好,而是你的身体还没准备好处理它。”
他指出,马铃薯本身含有抗性淀粉,如果处理得当,理论上对血糖管理是友善的。但若代谢功能已经失衡,即使采用“健康吃法”,也仍可能引发血糖波动。
因此,他建议代谢功能异常者,应特别注意进食马铃薯等淀粉类食物的方式,可从以下方面改善:
1.马铃薯煮熟后冷藏,产生抗性淀粉再食用。
2.搭配高蛋白与高纤食物(如豆腐、青菜)一起吃。
3.改用升糖指数较低的主食,如糙米、藜麦或豆类。
4.每周进行2–3次阻力训练,提升胰岛素敏感度。
5.使用连续血糖监测设备,了解自己的个体血糖反应。
张家铭强调,每个人的代谢节奏与营养反应都不同,关键不在于“吃得最健康”,而在于“吃得最适合”。有些人对白米反应强烈,有人对葡萄特别敏感,也有人几乎不受豆类影响。
(报导整理自《东方日报》/ 张家铭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