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古称“人日”、“人胜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一以“人类诞辰”为主题的节日。

追溯历史渊源,初七作为“人日”记载,最早可见于西汉东方朔所著的《占书》。书中详尽记载农历新年首八日分别为鸡、狗、猪、羊、牛、马、人、谷的生日,这一传统观念在晋代董勋的《答问礼俗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与传承。

据此,初七被尊为人类的诞辰日,即“人日”,寓意着万物之灵——人类的尊贵与独特。这一节日的形成,不仅彰显古人对生命的崇敬与敬畏,更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哲学。

根据习俗,初七人日也有既定的民俗传统,其中包括:1不出,2不打,3要吃,守3规,寓意财旺人更旺。

1不出:忌远行。
“1不出”,在初七这天,人们通常不选择远行。习俗背后蕴含着古人对家庭和睦、人口平安的深深祈愿。这天人们选择留在家陪伴家人,以此象征家庭团聚与和谐。

2不打:忌争吵。

“2不打”,则是指初七不宜争吵或发生争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至高无上美德,争吵与争斗被视为破坏和谐不祥之举。特别是在“人日节”这天,人们更应秉持宽容、理解的心态,避免冲突与争执。

3要吃:七宝羹与面条。

“3要吃”,则是指初七人们会特意准备七宝羹与面条来享用。七宝羹,是用七种不同蔬菜煮成汤羹,每种蔬菜都寓意着吉祥与美好。

不同地方的七宝羹做法各有差别,以广东潮汕为例,七宝羹会用芥菜,芥蓝,韭菜,大蒜,芹菜,厚合,春菜等蔬菜同煮。而吃及第粥则寓意高中状元。

有些地方会用菠菜,代表健康长寿,白菜代表百财兴旺,胡萝卜代表红红火火等,体现古人对食材巧妙运用与对美食热爱。

至于吃面条,则寓意着长长久久、顺顺利利,希望新的一年里,家人的生活能够如面条般绵长、顺滑。

也有人会在人日吃饺子。饺子形如元宝,契合新年求财之愿;而半月轮廓又如胎儿蜷缩之态,暗合“人日”本源。河北一些村落至今保留正月初七“饺子祭祖”的旧俗,将首锅饺子供于祠堂,以示不忘生命根源。吃着饺子仿佛新一年财运亨通,生活富足。

至于在新马,人们会在这天吃捞生,捞生属马新两地独创文化,人日这天大家围在餐桌旁,边手握筷子捞起鱼生,边说吉利的话,而且要越捞越高,带有生财、步步高升的寓意。

守3规:
1、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是人日最具诗意仪式。古人认为,登高可“采天地阳气,避岁初邪祟”。人们登上高处远眺,把美景尽收眼底,仿佛也把未来一年好运揽入怀中。

2、戴人胜
戴人胜习俗可追溯至汉代宫廷。《事物纪原》载:“汉武帝时,宫女剪彩为人形,贴于屏风,亦戴之头鬓。”所谓“人胜”,是以金箔、彩绸剪作人形或花卉发饰,象征“人丁兴旺”。

3、赠花胜
赠花胜则是古代社交礼仪缩影,又名华胜。唐宋时期,贵族女子以金箔、丝帛制成“幡胜”,形似燕蝶或花卉,插于发间或赠予亲友。这风雅之举,既是对美的追求,亦蕴含“以饰寄情”的深意——小小花胜把温暖与祝福在亲人间、朋友间传递。

(资料综合整理自《市井觅食寻味记》《简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