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疗成本通胀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超过15%,若涨势持续,公共医疗体系也应付不了庞大需求,我国或将陷入⼀个“病不起”的社会!
峇央峇鲁国会议员沈志勤说,国人未来可能再也负担不起私人医疗服务;把现有“按服务量计费”模式,转型为“以治疗成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或有助于减轻国人医疗负担。
“目前超过15%的通胀率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未来5至10年内,我敢说,几乎没有人能再负担得起私人医疗。不过,我国的医疗成本问题还未陷入失控,现阶段的介入和遏制是有必要的。”
他直言,若不遏制这个趋势,到时国人将涌向政府医院求医,整个公共医疗体系或面临崩溃危机,并陷国人于贫困之境。
沈志勤表示,如果能通过“卫生部之友”计划等医疗改革措施,来梳理私人医疗体系,政府就能集中资源,提升政府医院和公共医疗体系的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的医疗体系仍面临费用不透明,各家医院收费标准不统一;加上医疗费仍以服务数量传统模式为主,许多私人医疗机构仍倾向使用高价品牌药物。
副卫生总监(药剂服务)阿祖安娜坦言,这只会加重国人的自付负担;再加上当前医疗机构间缺乏数据共享机制,导致国人过度治疗或重复检查,未必带来更好的疗效。
阿祖安娜说:“没良好交接和追踪很不利慢性病患者,只会造成病患错失治疗,甚至出现更高的并发症和费用。”
为了解决医疗机制缺失问题,阿祖安娜建议,将以服务量计费的模式,转为以治疗成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并期许政府,积极研究“绩效挂钩支付”和“捆绑支付”等机制,确保资源配置更准确、患者受益更直接。
而要想落实“以价值为本”医疗模式,前卫生部长凯里则认为,最关键角色其实是财政部长。
他指出,我国不能再拖延医疗体系改革,必须现在开始教育整个政府体系,以全新视角看待问题。
凯里说:“由于我们目前并不清楚医院如何定价、服务交付是否达标,政府应设立独立医疗定价机构,监督医院服务质量与收费结构”。
他也提到,真正的转型必须敢于自我削权,因此建议,将部分权责下放至卫生局,让前线医疗单位掌握更多资源与激励机制,而卫生部则应专注于政策与监管。
(新闻综合整理自《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