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正式公布雪州布特拉高原气爆事故调查结果,确认事故不涉及人为疏忽或蓄意破坏,同时也排除施工干扰因素。

同时,雪州政府宣布将成立独立委员会,进一步从法律与执行层面探讨对策,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雪兰莪总警长胡申今天在记者上说,警方经过审慎调查,已完成对气爆的全面调查,并援引《刑事法典》第435条(蓄意纵火)、第285条(对火源或易燃物质轻率处置)及第286条(对爆炸品轻率处置)开档调查,期间共传召212名相关人士录供,包括灾黎、目击者、地方政府与相关单位代表。

他说,调查重点包括:是否涉及施工干扰、是否存在蓄意破坏行为、以及是否涉及爆炸装置或纵火行为。

“警方调查结果表明,此案的发生无关乎人为疏忽或蓄意破坏。”

他说,调查也发现,事故地点附近虽有店屋建设和污水管更换工程,但所有工程皆已依照标准作业程序进行,并在事发前两天(3月30日)完工,期间与天然气管道保持约40公尺的安全距离。天然气管道埋设于地表以下5.6公尺,未受施工影响。

此外,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输送系统数据显示,爆炸前管内压力正常,直至事故发生后才急剧下降。

胡申说,调查报告已呈交雪州灾难管理委员会,至于是否会采取法律行动或追责,需等州委会进一步决定。

全国职业安全及卫生局(DOSH)汽油安全部主任胡斯丁仄阿末也在记者会上说,气爆事故是因输气管道位于土质松软且布满地下水量的地带,导致管道在长期受力下,于焊接口处产生疲劳裂缝,最终酿成事故。

他说,松软地质造成管道承受循环载荷(cyclic loading),长时间下形成疲劳条纹(fatigue striations),并最终导致结构断裂。

“金相分析(Metallography)结果显示,管道因过大拉力(Tensile overload)而疲劳,裂缝源自焊接点最薄弱位置。”

他也坦承,事故发生时,国油未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显示原有系统在实时数据整合方面存在缺陷。国油已引进“智能管道清管技术(Intelligent Pigging)”,以加强地下管道监测能力。

新技术可侦测管道厚度变化、腐蚀、裂缝及变形等问题,并能同步整合数据,提升风险预警与评估能力,降低未来事故发生概率。

另一方面,雪州大臣阿米鲁丁说,随着警方与职业安全及卫生局(DOSH)完成调查,州政府将成立一个独立委员会,探讨肇因、检讨机制,并提出防范与改进建议。该委员会亦将获得国油配合与技术支持。

这起发生在4月1日发生的事故,造成重大财物损失与人员伤亡。根据早前通报,事故共造成87间建筑物、超过225辆汽车被烧毁,逾300人被迫撤离,至少145人送院治疗。

(新闻综合整理自《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