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 Page 3 – 988
Topic image

控糖不能只少吃甜食!红肉加工肉影响血糖隐形推手

糖尿病风险不仅与含糖饮料和甜点有关,还有一些“隐形推手”正在悄悄影响血糖健康! 减重医生萧捷健医生社媒发文指出,有数个大型研究发现,每天多吃一份红肉,如牛排,糖尿病风险会增加10-15%,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肠、热狗,更是高达20-30%! “提到预防糖尿病,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少吃甜食、别喝含糖饮料,不只含糖饮料和甜点,就连红肉也可能悄悄影响你的血糖健康。” 他也列出生活中,一些影响血糖的饮食: 📌含糖饮料 - 每天多喝一份(约 350 毫升),糖尿病风险约增加 15-25% - 长期爱喝含糖饮料,血糖不稳、体重上升的机率更高 📌精致碳水化合物与甜点 - 白面包、白米饭、饼干、甜甜圈等精致碳水化合物比例高,易增加胰岛素阻抗与体重上升 - 高糖、低纤维的饮食模式,糖尿病风险比高纤、全谷类饮食高出约 20-30% 📌乳制品 - 低脂或脱脂乳制品(每天 1-2 份):可减少约 10-15% 的糖尿病风险 - 高糖或全脂乳制品:热量与脂肪较高,可能抵消部分保护效果 📌水果 - 莓果类如蓝莓、草莓拥有高抗氧化、丰富纤维,每天约半杯,风险降低 10-15% - 每天吃一个苹果,糖尿病风险降低 7-10% - 芒果、西瓜等高糖水果可适量吃,但过量可能干扰胰岛素敏感度 📌果汁 - 纯果汁糖分浓缩、纤维含量低,每天多喝一份,风险增加 15-20% - 建议用整颗水果取代果汁,更能稳定血糖 他说,平时吃什么、怎么吃,跟糖尿病的风险脱不了关系。 他说,少喝含糖饮料,选择低GI的水果,再多补充膳食纤维和维持均衡饮食,都是不错的开始! 他也提醒,控制血糖千万别只盯着甜食或含糖饮料,先看看自己每天都吃了什么,或许还会发现更多藏在餐桌上的‘隐形推手’正在影响健康。 (整理自萧捷健脸书)
Topic image

诊断肥胖新标准!专家:BMI+体脂+人体测量指标

诊断肥胖不仅限于测量身体质量指数(BMI)。 国际医学专家提出诊断肥胖新框架,除了测量BMI,也建议结合各种身体脂肪指标,以更准确地诊断肥胖。 由全球56名医学专家组成的临床肥胖委员会,在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发表报告,针对传统肥胖定义和诊断的局限,以及围绕肥胖是否为疾病的争论作出解答。 报告提出多项关于诊断肥胖的新建议,委员会认为,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人,但它不是脂肪的直接测量值,不能反映脂肪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也无法提供个人层面的健康和疾病信息。 委员会提出新的肥胖诊断方法,即除了测量BMI外,也应测量体脂或使用至少一项人体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等方法,来确认身体脂肪量是否过多。 至于BMI极高(>40 kg/m²)的人群,可被假定为实际存在脂肪过多,无需进一步确认。 另一方面,专家们也提议,根据个人的疾病指标,将肥胖者划分为“临床肥胖”(clinical obesity)或“亚临床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这两种类型。 委员会将临床肥胖,定义为一种慢性的系统性疾病,临床肥胖可导致器官功能减退,或由于身体脂肪量过多,造成日常活动出现问题,这类患者应接受相应管理与治疗。 亚临床肥胖指的是体内脂肪过多,但没有出现患病迹象,器官功能正常,不过,患上临床肥胖及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属于肥胖群体。 (整理自《联合早报》)
Topic image

睡得好起得准 培养规律睡眠作息3大简单秘訣!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作压力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常常牺牲睡眠时间,导致睡眠不足或质量不佳。睡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调节情绪,还影响心血管健康和新陈代谢。然而,现代人普遍面临睡眠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慢性疾病的风险,也与早逝和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很多人都知道,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每天需要7至9小时的睡眠,才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然而,复健科医师王思恒引用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充足的睡眠时间,"固定作息"的规律性也同样重要;换句话说,如果每天的起床和入睡时间能够保持一致,就能有效降低20%至48%的死亡风险。 王思恒医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项研究发表在《睡眠》期刊,研究发现,睡眠规律性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比单纯的睡眠时长更为关键。 研究涉及了超过6万名参与者,通过加速度计记录了一周的睡眠模式,结果显示,作息规律与健康风险密切相关,尤其在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方面,规律作息者有显著优势。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保持高度规律睡眠的参与者,其死亡风险比作息不规律的人低20%至48%。 那么,规律作息是如何影响健康的呢? 科学家认为,生理时钟的稳定性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规律的睡眠-清醒周期能够调节激素分泌,包括皮质醇和褪黑激素,进而影响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 研究还发现,睡眠不规律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炎症水平增加,甚至加重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进一步威胁心血管健康。 同时,睡眠质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不规律的作息容易导致睡眠碎片化,影响深度睡眠,从而影响整体健康。 然而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参与者的数据仅来源于一周的观察,难以全面反映长期的睡眠模式。 王思恒医师指出,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主要是年龄较大的白人群体,因此其结论未必适用于不同种族和年龄层。 同时,逆因果关系也需要关注——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可能难以维持规律作息,这可能反过来增加睡眠不规律的风险。 尽管如此,王思恒医师认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建议:首先,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即便前一天晚上睡得不好,仍然应遵循既定的起床时间,以免打乱生物钟。此外,入睡时间可以有一定灵活性,比如设置在10:30至11:30之间,但要避免过度偏差。       (报导整理自《星洲日报》)
Topic image

美国更新健康食品定义 三文鱼鸡蛋橄榄油入列

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30年来首次更新健康食品定义,白面包、高糖能量棒、含糖酸奶和早餐麦片等食品从健康食品名单中剔除;三文鱼、鸡蛋和橄榄油列为健康食品。 新标准要求食品限制饱和脂肪、钠和添加糖含量,以更科学地帮助消费者辨别健康食品。 在新规下,食品必须含一定量的FDA膳食指南推荐的一种或多种食物类别,如蔬菜、蛋白质、奶制品或谷物,才能标签为“健康”。 FDA也计划推出新标签,方便民众选择符合健康饮食产品。 专家警告,美国慢性病问题日益严重,多数慢性疾病与饮食相关且可预防,FDA此举旨在推动民众改善饮食结构,以降低健康风险并减少慢性病发生。 (整理自《南洋商报》)
Topic image

喝水“黃金3時段” 医认证:可排出50%毒素!

人体主要是透过排便、小便及汗液排毒;而你,今天清除体内毒素了吗? 台湾澄观中医诊所指出,人体的最佳排毒期有3个时段,在这些时段补水,效果最佳。 中医认为,人体“最佳排毒期”共3个时段,分别是: 早上5至7am,早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能帮助排便; 中午1至3pm,喝水帮助体内循环, 下午5至7pm,运动排毒,多喝水、好好吃饭,打造不易生病体质。 中医师在《澄观中医诊所-台中公益》专页发文,人体主要透过排便、小便及汗液在排毒,因此这3个途径需要保持通畅。 医师建议,成人每天应摄取约500克蔬菜及适量粗粮,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与排便,透过排便就能排出约50%毒素,因此,每天适量运动与定时如厕是关键。 台湾外科医师陈荣坚曾在《健康多1点》节目中说,人一天经由呼吸与皮肤排出约600至800cc水分,加上一天约需排出7、8次尿液,一次约300、400cc,因此,以排出的“液体量”推算,人们一天最少需要4000至5000cc的水量补充。但因饮食中也会摄取到水分,所以透过“饮用”补充的水分,一天约2000至3000cc即可。 一般而言,肾脏机能正常的人,只要尿色微黄即代表水分补充足够;尿色清又白可能喝太多;若颜色深到接近咖啡色,即代表水喝太少。 陈医生也提醒,千万不能用其他饮料取代水,茶、咖啡与酒精虽具有利尿效果,但属刺激中枢神经兴奋的物质,身体若缺水却补充这些化学物质,会相对应产生不同作用。 “睡前喝茶或咖啡,更会影响睡眠品质,改喝含糖饮料则可能导致肥胖及增加罹患胰脏癌及大肠癌的风险。” 陈荣坚再三呼吁,“用其他东西取代水,就是不智!需要喝水就乖乖喝水,适度饮水,让大家知道水不是可以用其他饮料来补充和代替的。” (新闻整理自《ET Today健康云》)
Topic image

6种食品不利健康 美研究:有折寿潜在风险!

饮食习惯绝对影响健康,健康与否对寿命长短也有关系,美国最新一项研究,一些食品被指是“折寿”的潜在食物,比如每吃一条热狗,会减少寿命约36分钟! 《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最新研究发现,指称吃一条热狗会减少寿命约36分钟,其他折寿的潜在食物,还包括:腌肉、鸡蛋三文治、起司汉堡、培根、含糖饮料等。 报道称,如果在5岁左右开始喝含糖饮料,到55岁时,寿命可能已缩短近1年。 报道指出,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CHS)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大约一半的2岁以上美国人,平均每天饮用2杯含糖饮料;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添加糖是问题所在,这种混合物与多种癌症、慢性肾脏病和心脏病有关;然而,即使是代糖也会引发类似的健康问题。 上述研究指出,每天只喝2杯含糖饮料,包括苏打水和果汁,可能会让寿命缩短24分钟。尤其若是从5岁左右就开始喝苏打水,到55岁时,寿命可能已缩短304天,也就是将近1年时间。 研究还发现,最可能折寿的食物是热狗,每吃一根就会让寿命缩短约36分钟;其次是腌肉,每吃一份可能减寿26分钟;再来依序是早餐吃鸡蛋三文治约减寿10分钟、吃起司汉堡约减寿9分钟、吃培根可能缩短6分钟的寿命。 这意味着,如果在1年内每天食用2种含糖苏打水与一根热狗和鸡蛋三明治,那么这个“杀手级组合”,可能会减寿约18天;若过程中再吃点腌肉,每年平均寿命会缩短25天。 著名食品安全专家德维勒(Darin Detwiler)在评论密歇根大学这份研究报告时指出,这项研究强调,对饮料习惯进行微小而持续改变,可能会延长预期寿命,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从字面上看,一个健康的20岁成年人,预期寿命可能为79岁,若开始每天喝2杯苏打水,那他可能会因饮用这些饮料,而失去3到4年的寿命。” 但德维勒也强调,这项研究存在局限性,因为结果是“观察性而非科学性”,这意味着研究结果“不能明确证明因果关系”。 尽管如此,他还是鼓励民众多去注意这些发现,并利用它们来适当调整饮食。而且有一点肯定的是,戒掉含糖饮料肯定会改善你的生活质量,包括降低心脏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这还可以改善体重管理和整体健康。” (新闻整理自《CTWANT》《奇摩新闻》)
Topic image

中国患者占全球约40% 烧烤熏烤食品增胃癌风险!

长期吃烧烤类食品,会增加胃癌发病机率,胃癌与饮食息息相关,吃热气及烧烤食品时,应警惕三分! 根据医疗数据显示,喜爱及习惯吃烧烤及熏烤食品,会增加胃癌发病率风险;若长期吃腌制食品,也是胃癌病患者的一大特点,因为,80%的胃癌都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根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数据显示,中国胃癌年发病人数超过35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占全球约40%;因胃癌死的人数也超过26万人,位列恶性肿瘤第3位。 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人患胃癌的概率近年更是越来越高,如今胃癌的上升趋势在全球已不可忽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覃吉超教授说,他接诊的胃癌患者中,最年轻的只有18岁。一名患者罹患低分化腺癌,是一种易复发、易转移的恶性肿瘤疾病。 根据覃教授,该病人有一个特点是他长期吃烧烤类食品、腌制食品和熏烤食品,这无形中增加胃癌发病率。 医生在诊疗中发现,这名年轻的胃癌患者,通常每周吃3顿烧烤。 此外,《新华社》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多家医院采访时综合所得,不少胃癌患者都很年轻,甚至是十几岁的未成年人。 根据数据,中国的胃癌高发年龄集中在45岁以上,但近年来,屡有年轻人被确诊胃癌,应该引起民众的警惕和重视。 胃癌死亡率也位列所有癌症前三。专家称,胃癌确诊病例中,大部分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且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可以相互传播,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从源头上预防罹患胃癌的风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宋志强说,80%胃癌都跟幽门螺杆菌有关,平时的一些常见病,比如消化不良的症状、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也都跟细菌密切相关。 此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病区副主任陕飞也指出,统计数据显示,长期罹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胃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6倍。 中国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副主任赵东兵强调,胃癌较难发现的主因是早期没症状。 “当有症状时,多数都是进展期,如果想早期发现胃癌,最重要就是筛查。” 专家说,早期胃癌5年治愈率超过9成;然而,目前中国早期胃癌发现率总体偏低。在一些大城市,随着人们筛查意识提高,早期发现率有所提高。 (新闻整理自《光华日报》《新华社》)
Topic image

糖尿脚盯上我国年轻人!医生警示:远离甜饮!

糖尿病逐有年轻化趋势,若管不住嘴“甜在口里”,代价可能就“伤在肢里”,分分钟要截肢! 本地一名骨科医生马尤丁早前通过社媒警示,现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足(也称糖尿脚),甚至严重到需要截肢。 他称自己连续好几天被迫帮患有糖尿病青年做截肢手术,截除坏死发黑的脚趾,而背后的凶手就是甜饮,所以他劝请国人,一定要少喝甜饮确保健康。 “早上才帮一个病人截除掉膝盖以下部位的脚,然后又有一名患者因脚趾发黑,也被迫动手术,而他们都是年轻人。” “人的脚并不是壁虎尾巴、一断了还可以长回来;脚若锯了就再也长不回来了。” 他直言自己对糖尿病发病群体年轻化明显趋势感到堪忧,希望这个情况不会恶化下去。 据《The Spectator Index》引用的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马来西亚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9%,在全球排名第5,位居东南亚之首。 2019年大马3260万人口中,有360万人患糖尿病;到了2024年我国3410万总人口中,约648万人患糖尿病。 (新闻整理自《星洲日报》
Topic image

葡萄、山楂和牛油果是糖尿病“元凶”论 医生:均衡摄入才最重要!

网络上近日传言“日本血糖专家已证实葡萄、山楂和牛油果是糖尿病的元凶”的说法,但有医生对此表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且具有误导性,因为手摇饮、甜点等加工食品的糖分含量往往更高。 根据台湾事实查核网站MyGoPen的分析,这一传言只提及特定三种水果,却忽略了含糖饮料和甜食等更高糖密度和低营养密度的食品,显示出这种说法的片面性。 MyGoPen还向台安医院新陈代谢科医生林毅欣进行了核实,林医生指出,传言仅提到葡萄和山楂的高糖分,着重于“质”的角度,而忽略了“量”的重要性。 他解释说,虽然升糖指数(GI)很重要,但食物的份量同样关键。这个传言只谈糖分,却未提到“份量”概念,容易造成误解。 例如,番石榴的GI值大约为30,属于低升糖指数的水果,但如果吃一整颗番石榴,与吃几颗升糖指数偏中高的葡萄相比,其对血糖的影响实际上需要仔细计算。不能因为番石榴是低GI就放松警惕,摄入过大份量。 至于牛油果,林医生指出,尽管它是健康脂肪的来源,但其油脂含量较高。临床上曾有患者一天吃两颗牛油果,导致体重增加和胆固醇升高50单位。 他提醒公众即使是健康脂肪,也可能导致血液中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都上升,尤其是坏胆固醇的增加更明显。 他还提到,食品的优劣应通过比较得出。例如,早餐如果选择牛油果沙拉,通常比高油脂、高热量且低营养密度的三明治更好。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一般公众,饮食都应多元均衡,并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林医生重申,称“糖尿病三元凶”的说法过于简单化,不符合“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食物,也没有可以无限量吃的食物”的饮食观念。
Topic image

全球儿童近视率显著上升 日本儿童近视率最高达86%!

最新研究显示,2023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童近视,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接近40%。专家呼吁加强户外活动,以保护儿童的视力。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24日《英国眼科学期刊》发布的研究显示,过去30年,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流行率显著上升,从1990年的24%增加到2023年的近36%。这一研究由中国广州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完成,分析了276项研究,涉及50个国家的超过540万名儿童和青少年。 研究指出,尽管近视的上升是一个渐进过程,但在新冠疫情后,这一现象明显加剧,且存在地区差异。 研究团队指出,“近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新加坡、中国和台湾等东南亚地区,近视的盛行率迅速上升。”在东亚,儿童的近视比例高达35%,是同龄白人的两倍多。 具体来看,日本儿童的近视率最高,达到86%,紧随其后的是韩国,近视率为74%。从全球范围看,城市地区儿童的近视率普遍高于农村地区,而女孩的近视风险略高于男孩。 研究人员强调,幼儿期的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学龄前儿童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期。预计到2040年,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率将达到36.6%,到2050年将达到39.8%。 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孩子保护视力。研究建议,家长应鼓励孩子养成定期保护眼睛的习惯。 具体措施包括增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减少观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及上网等静态活动的时间。 此外,研究人员呼吁学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视力问题。 麻省大学陈氏医学院的眼科医生巴茨费德指出,定期休息和避免长时间盯着手机或电脑屏幕可以减缓近视的进展。他建议遵循“20-20-20规则”,即每20分钟休息20秒,目光投向20英尺外的物体。 同时,他强调,参与户外活动对眼睛健康有积极作用,这与降低儿童近视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报导整理自《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