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日本护理师兼药膳作家惠子指出,40岁以后,罹患大肠癌或其他肠胃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而这些疾病的征兆,往往会在排泄物中悄然现身。
因此,她建议养成一个简单但重要的日常习惯——如厕后观察自己的排泄物,包括颜色、气味与形状的变化。如发现异常,不妨拍照记录,并尽快求医确认,有助及早诊断、提高治疗成效。
不过,想要准确观察这些征兆,也需要打造一个“友善的厕所环境”。惠子特别提醒,应避免使用以下四种厕所设备,以免错失发现身体警讯的黄金机会:

4种影响观察排泄物的厕所设计 1. 暖黄色灯光
暖光会让尿液或粪便看起来颜色偏黄,容易掩盖如血尿、深色尿液等可能与肝病或大肠癌有关的征兆。

建议:厕所应使用明亮的白光照明,避免昏暗或偏橙黄色的灯泡。
2. 马桶泡沫型清洁剂
冲水时产生的泡沫,会阻碍对排泄物颜色和形状的判断。

建议:选择不会产生过多泡沫的清洁产品,保持观察清晰度。
3. 强效芳香剂或香薰
粪便的气味变化也是疾病征兆之一,过度的香味可能掩盖这些线索。

建议:避免使用气味浓烈的芳香剂,保持空间自然气味。
4. 马桶自动冲水功能
自动冲水可能在如厕后迅速冲走粪便,错失观察机会。

建议:关闭自动冲水功能,养成如厕后先观察、再冲水的习惯。

为什么观察排泄物这么重要?
根据香港癌症网上资源中心资料,大肠癌在早期可能毫无症状。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以下征兆:
• 大便带血、黑便、带黏液或直肠出血 • •
排便习惯改变(持续腹泻、便秘)、粪便变细或形状异常
排便后仍有便意 • 下腹持续不适,如腹胀或绞痛 •
无故体重减轻
贫血征状(疲倦、心跳加速、面色苍白、头晕)

哪些人是高风险族群?
以下族群罹患大肠癌的风险较高,应特别留意身体变化,并定期筛查:
• 饮食中缺乏纤维,常吃红肉、加工肉 •
缺乏运动、肥胖 • 长期吸烟、饮酒 •
有肠道慢性疾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 •
家族有大肠癌病史,或曾有大肠瘜肉 •
遗传性肠病患者(如家族性大肠腺瘜肉病)
**小提醒:身体的许多警讯,其实每天如厕时就能捕捉到。养成观察排泄物的好习惯,不只是一种自我关怀,更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
(报导整理自《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