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 Page 3 – 988
Topic image

“奶奶风”正夯!美Z世代告别手机 爱刺绣手账玩慢活!

年轻人刷手机,打游戏的日子玩腻了?在美国,一股“嫲嫲风”在Z世代正夯,滑手机的日子,变成了刺绣、织毛衣、写日记! 美国最近掀起了一股“奶奶热”,这种被称为“嫲嫲风”或“嫲嫲爱好”的复古潮,逐渐“占领”Z世代年轻人的世界,这些年轻人不再玩手机和游戏,而是玩起了“慢活”,刺绣,写日记,做剪贴手账,成为了日常。 根据外媒报道,这些活动不止是一种“数码戎断”方式,也成为他们放慢生活节奏的方法,并形成一群年轻人围坐一圈织毛衣、做手账的独特画面。 报道称,全球活动票务公司Eventbrite数据显示,这股趋势愈发明显。从2023年至2024年期间,与剪贴手账相关的活动翻倍增长。 电商平台Shopify也发现,上个月的十字绣图案和刺绣画布销量,分别上涨了89%和88%。 市场研究公司英敏特指出,86%的Z世代都认为自己是手工艺人。 报道说,一位29岁律师为了从高压工作中解脱,从2022年开始学习刺绣, 之后影响了身边的朋友加入,对他们来说,这种慢节奏手作时光,给了彼此交流和休息的时刻。 如今,她们不再选择拥挤的酒吧,而是聚在一起刺绣、织毛衣,边看真人秀节目或体育比赛,边聊天,话题从政治谈到健康趋势。 她说:“针线活为朋友们提供了安静相处方式,我觉得这正是亲密关系的体现。” (新闻整理自《星洲日报》《巴士的报》)
Topic image

喝酒喝出脑病变风险!每周8杯以上恐减寿13年

巴西圣保罗大学最新研究指出,长期且每周饮酒超过8杯,会大幅提高大脑病变风险,除了影响记忆与认知功能,还可能导致寿命缩短平均13年。 研究发现,大量饮酒者脑部微细动脉硬化风险明显升高,进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受损与不可逆的大脑损伤。 《合众国际社》(UPI)报道,圣保罗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针对近百名平均75岁死亡者进行脑部解剖,分析与阿兹海默症相关的“tau蛋白缠结”与脑部小动脉硬化情形,并结合死者家属提供的饮酒习惯数据。 研究员胡斯托指出,每周饮酒超过8杯的人(等同:啤酒2840毫升、红/白酒1200毫升或烈酒360毫升),脑部病变风险比从不饮酒者高出133%;即使已戒酒者,风险依然高出89%;每周饮酒未超过7杯者,脑部受损几率也升高60%。 此外,重度饮酒者发生“tau蛋白缠结”的风险也增加41%,显示与阿兹海默症有关,可能伴随脑部萎缩与认知退化。 专家再次提醒,长期大量饮酒的人,比不好酒精者,生命或来得短13年。 (新闻综合整理自《星洲日报》《中时新闻网》)
Topic image

吃马铃薯容易昏沉饿得快? 医师 : 这可能是代谢失衡!

你吃马铃薯也会“昏昏欲睡”、饿得特别快吗?小心,你可能是所谓的“马铃薯型人”! 原来,每个人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反应都不同,同样吃一份马铃薯,有人吃了血糖飙升,有人却一如往常;而这不是谁更健康的问题,而是身体的“代谢个性”不一样所致,人体对碳水的反应,正悄悄泄露你的健康密码。 台湾基因医师张家铭近日在网路发文,揭示每一个人,吃了碳水化合物反应都不一样, 有其中一种被称为“马铃薯型人”,吃了马铃薯后,血糖飙升得快却下降得慢,而这种情况代表身体的代谢或出现失衡,要特别留意和控制饮食。 张家铭指出,有一项研究分析了55位受试者在食用不同碳水食物后的血糖变化,结果发现人们的反应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碳水反应型”包括“饭型”、“面包型”、“葡萄型”、“意大利面型” 和 “马铃薯型”。 其中,“马铃薯型人”对马铃薯反应尤为强烈,在食用马铃薯后伴随昏沉、饥饿感强烈、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 这类体质的人,往往胰岛素功能已有迟钝现象,难以迅速调节餐后血糖,被认为是胰岛素阻抗与胰岛β细胞过度负担的早期信号。 研究指出,马铃薯型人不仅餐后血糖反应值(PPGR)较高,通常还伴随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浓度增加,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偏高。这些都是代谢失调、胰岛素敏感度下降的征兆。 张家铭提醒,这类身体反应本质上并不是食物“不健康”,而是身体暂时不具备处理该类食物的能力,这才是应关注的核心问题。 “不是马铃薯不好,而是你的身体还没准备好处理它。” 他指出,马铃薯本身含有抗性淀粉,如果处理得当,理论上对血糖管理是友善的。但若代谢功能已经失衡,即使采用“健康吃法”,也仍可能引发血糖波动。 因此,他建议代谢功能异常者,应特别注意进食马铃薯等淀粉类食物的方式,可从以下方面改善: 1.马铃薯煮熟后冷藏,产生抗性淀粉再食用。 2.搭配高蛋白与高纤食物(如豆腐、青菜)一起吃。 3.改用升糖指数较低的主食,如糙米、藜麦或豆类。 4.每周进行2–3次阻力训练,提升胰岛素敏感度。 5.使用连续血糖监测设备,了解自己的个体血糖反应。 张家铭强调,每个人的代谢节奏与营养反应都不同,关键不在于“吃得最健康”,而在于“吃得最适合”。有些人对白米反应强烈,有人对葡萄特别敏感,也有人几乎不受豆类影响。 (报导整理自《东方日报》/ 张家铭脸书)
Topic image

中年人避雷饮食清单 专家:这12类食物45岁后慎吃!

你在年轻时爱吃的食物,到了45岁后,更要管住嘴了,因为这可能不仅帮不上你的健康,反而会带来更多风险! 《Eat This, Not That》报道,美国知名营养师塔拉·科林伍德(Tara Collingwood)警告,45岁以后,这12种食物应尽量避免,以防止新陈代谢减缓带来的健康问题,包括糖尿病、心脏病、体重增加与慢性发炎等。 她点名以下12类食物为“中年健康杀手”: 加工肉类(如培根、香肠、热狗) 原因: 含高量饱和脂肪、钠、亚硝酸盐,增加癌症与心脏病风险 更好选择: 烤鸡、火鸡、鱼等低脂蛋白 精制碳水(如白面包、白意面、甜点、包装烘焙品) 原因: 易引发血糖波动与体重增加 更好选择: 燕麦、藜麦、全麦面包 油炸食物(如薯条、炸鸡翅、洋葱圈) 原因: 富含反式脂肪与高热量,易促发炎与心脏病 更好选择: 改为烘烤、炙烤、气炸 酒精(尤其过量饮酒) 原因: 降低新陈代谢、影响睡眠、增加肝负担与腹部脂肪 更好选择: 女性每天不超过一杯,男性不超过两杯 高度加工零食(如薯片、饼干、椒盐脆饼) 原因: 含高盐与不健康脂肪,易引发水肿与高血压 更好选择: 坚果、种子、自制无油爆米花 含糖谷物(即使是标榜健康的品牌) 原因: 高糖低纤维,易增体重并引发胰岛素阻抗 更好选择: 无糖麦片、燕麦、高纤谷物 反式脂肪(如氢化油制品、蛋糕、人造奶油) 原因: 升坏胆固醇、降好胆固醇,心脏病高风险 更好选择: 留意成分标签,避免“部分氢化油”产品 全脂乳制品(如全脂牛奶、全脂奶酪) 原因: 饱和脂肪高,可能影响心脏健康 更好选择: 选择低脂或脱脂乳制品 罐头汤 原因: 钠含量高,易导致胀气、高血压、心脏病 更好选择: 自制低盐健康汤 加糖调味酸奶(如水果风味酸奶) 原因: 含大量添加糖与人工香料,血糖波动大 更好选择: 原味希腊酸奶+新鲜水果/少量蜂蜜 果汁(即使是100%纯果汁) 原因: 天然糖高,缺乏纤维,升糖太快 更好选择: 吃整颗水果而非喝果汁 她建议,中年以后应以天然、低糖、高纤维与低脂饮食为主,例如改喝加柠檬的水、吃原味酸奶加水果,或选择烘烤而非油炸的烹饪方式。 (新闻整理自《世界新闻网》)
Topic image

避免农药残留 专家建议这样挑水果最安全!凤梨酪梨列“最干净蔬果”

美国环境工作组织(EWG)公布2025年“最脏蔬果”排行榜,常被视为健康食材的菠菜竟居首位! EWG警告,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小觑,长期摄入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及生殖健康。 在榜单列出的12种高残留蔬果中,菠菜、草莓与羽衣甘蓝名列前三,超过九成的样本检出多种农药,部分甚至多达50种。 根据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TP)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部分常见农药如百菌清与氯苯胺灵已被列为潜在致癌物,长期接触恐危及生殖力、神经系统与荷尔蒙平衡,尤其对儿童、孕妇与免疫力较弱者风险更高。 为减少摄入风险,EWG建议优先选择当季、在地生产的蔬果,因其较少依赖化学农药保鲜;其次选购有机或具认证标章的产品,来源更透明。 第三则可选择厚皮水果如凤梨与酪梨,因其较不易吸收农药。这两种水果也列入2025年“最干净蔬果”前几名。 此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醒,清洗蔬果时以流动清水冲洗最为安全有效,不建议使用洗碗精或消毒水等化学清洁剂。 EWG发布的2025年“最肮脏蔬果”排行榜 1.菠菜 2.草莓 3.羽衣甘蓝 4.葡萄 5.桃子 6.樱桃 7.油桃 8.梨 9.苹果 10.黑莓 11.蓝莓 12.马铃薯   (报导整理自《星洲日报》)
Topic image

亚洲微旅行首选地 Agoda:“只住一晚”游客最爱KL!

短途旅游如今正迅速成为全球旅客的新宠,尽管行程时间不长,但旅途体验依旧精彩,而旅客最爱的“住一晚微旅”首选哪里呢?答案就是:吉隆坡! 根据旅行预订平台Agoda最新公布2025年1月至5月住宿预订数据,我国首都吉隆坡高居“亚洲最热门仅住一晚城市”排行榜首位,而美食与文化交融的槟城也强势上榜,排名第九。 根据Agoda,这一趋势显示,微旅行(micro-travel)持续受到数码旅游平台和旅客的青睐,行程紧凑、内容丰富的短途旅游正逐渐成为旅客的新宠,而吉隆坡和槟城凭借便捷交通、丰富文化体验及高性价比,助力大马崛起为区域内炙手可热的微旅行目的地。 Agoda指出,这类旅程短小精悍、弹性高、筹备轻松、花费较低,尤其受到时间紧凑或渴望短暂逃离日常的旅人青睐。 马来西亚两地入榜,表现亮眼。吉隆坡以其标志性的双子塔、夜市、街头美食与购物选择,为旅客提供高密度的都市体验;而槟城则以乔治市街头壁画、历史遗迹与琳琅满目的街头小吃,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Agoda表示,这份榜单体现一个趋势:旅行不必长途跋涉,一晚也能精采满载。榜单前十名还包括首尔、台北、马尼拉、芭堤雅、济州岛、名古屋、高雄与泗水,各自展现城市魅力,吸引短暂停留的旅人。 以下为Agoda公布的“亚洲十大微旅行城市”榜单: 1.吉隆坡(马来西亚) 2.首尔(韩国) 3.台北(台湾) 4.马尼拉(菲律宾) 5.芭堤雅(泰国) 6.济州岛(韩国) 7.名古屋(日本) 8.高雄(台湾) 9.槟城(马来西亚) 10.泗水(印尼) (新闻整理自Agoda 文告)
Topic image

7%人使用AI追新闻 路透:年轻人占多但可信度待解!

路透社新闻研究所一份民调显示,随着AI工具愈发普遍进入人们生活,不少人转向使用AI来追踪新闻已形成新趋势,不过,报告点出受访者中仅7%这么做,当中又以年轻人居多。 路透新闻学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所长穆克吉(Mitali Mukherjee)在发布年度报告时说,使用AI工具来追踪新闻尚属新趋势,在接近10万受访者中,7%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取新闻资讯。 路透新闻学研究所隶属于英国牛津大学,他们的年度报告被视为关注媒体变革者不可错过的报告。 上述研究是路透新闻学研究所委托YouGov公司,在全球48个国家访问9万7000人。调查指出,尽管整体使用率不高,但在年轻族群中比例更高,35岁以下受访者中,有12%使用AI查找新闻,25岁以下者中则升至15%。 除了用于获取新闻头条与最新消息,受访者也使用AI来做总结(27%)、翻译(24%)与推荐(21%);另有近五分之一受访者会利用AI询问时事问题。 报告指出,OpenAI的ChatGPT是受访者中使用最广泛的聊天机器人,其次是谷歌的Gemini和Meta的Llama。许多使用者赞赏AI工具所提供的新闻相关性,以及个人化新闻,感到满意。 不过,报告也显示,对AI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仍存在广泛不信任。受访者普遍担忧,AI生成内容可能导致新闻透明度降低、正确性存疑,甚至影响其可信度。 报告也解释,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大型语言模型,LLMs)主要是透过大量来自网络与媒体等来源的数据进行训练,以便回应使用者自然语言的提问。然而,这类模型也存在“幻觉”(hallucinations)现象,即编造出表面合理但可能并不真实的内容。 在新闻产业方面,有部分媒体已与AI开发者达成合作协议,开放其内容数据库供AI训练。例如,法新社允许法国AI公司Mistral存取其过往数十年的新闻档案。但也有媒体如《纽约时报》则对AI公司提起版权诉讼,控告其未经授权使用内容。 除了AI趋势外,该报告亦指出,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和新闻网站正在社交平台与影音平台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在18至24岁受访者中,近半数表示社媒如TikTok是他们的主要新闻来源,特别是在印度、巴西、印尼及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 报告认为,这种新闻消费方式的转变也影响了媒体营运方式,并使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与阿根廷总统米雷伊在内的政治人物,得以透过社群平台绕过传统媒体,把信息直接传递给选民。 (新闻综合整理自《台湾中广》《星洲日报》《中国报》)
Topic image

“纯聊天”走入历史? WhatsApp将营利化“有广”时代来临!

被Meta以190亿美元收购11年后,全球用户超30亿的通讯app——WhatsApp终于要开放广告,这也意味着,这款长期标志着拒绝商业化的应用,将会迎来重大战略转型! Meta周一宣布,企业现可透过WhatsApp的“状态广告”(Status Ads)向用户展示品牌内容,并引导他们开启聊天互动;这类广告将仅出现在“动态”标签页上(Updates)。 Meta同时表示,将通过“搜索广告”与频道(Channels)订阅服务进一步拓展WhatsApp的商业化路径,扩大平台收入来源。 WhatsApp“状态”功能类似IG限时动态,内容将在24小时后自动消失,预计将成为商家推广活动与新品发布的主要入口之一。 Meta创办人麦克扎克伯说,目前正在测试两项全新功能,即为频道引入订阅制,以及在“状态”中投放广告,进一步推进WhatsApp的商业化进程。 根据他说,这些新功能将与个人聊天分开,不影响端对端加密信息,与私人聊天内容严格区分。 这也是WhatsApp自2014年被Meta收购以来首次开放广告。过去10年,WhatsApp虽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却始终未被纳入Meta旗下广告系统。 这次的转变,正值Meta因收购WhatsApp及Instagram而面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反垄断诉讼,商业化布局备受关注。 事实上,扎克伯格早在2022年便曾公开说希望把WhatsApp打造成品牌与用户互动的新支柱;他在今年4月也透露,WhatsApp月活跃用户已突破30亿,美国用户超过1亿,增长势头显著。 Meta此前已允许广告主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投放“点击发消息”广告,用户点选后跳转至WhatsApp进行沟通。此次更新则意味着,企业可直接在WhatsApp内完成用户引流流程。 随着这项措施标志Meta在全球通讯领域的进一步商业拓展,意味着,WhatsApp“无广告”时代将宣告结束。 (新闻综合整理自《新浪财经》《CNBC》)
Topic image

爸妈只吃清淡可能营养不良!日医建议长者每日一杯牛奶抗老化

许多中高龄族群为了追求健康,往往选择清淡饮食,然而这样做却可能造成营养不均甚至营养不良;日本知名精神科医师和田秀树近日警告,这种“只吃清淡”的饮食习惯,反而可能加速身体老化、降低免疫力! 他指出,许多长者因摄取蛋白质与脂肪不足,面临“营养不良”与“免疫力下降”的双重打击,不仅容易出现体力衰退,还可能引发认知功能减退、行动困难等问题,导致“老得更快、病得更重”。 根据日本媒体《PRESIDENT Online》报道,许多长辈普遍认为肉类与牛奶属于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因此刻意避免食用。 但和田秀树强调,这种认知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些食物正是维持免疫力与肌力的重要营养来源。 “若长期摄取不足,不仅可能造成肌肉流失,还可能增加对药物的依赖,进而影响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和田医生对此提出一个简单又有效的建议:“每天喝一杯牛奶”。 他解释,牛奶富含蛋白质、钙质、脂肪及多种微量营养素,甚至还包含合成免疫细胞所需的胆固醇,对于延缓老化极具帮助。 “尤其是对牙口不好或食欲较差的长者来说,牛奶几乎不需咀嚼,易于吸收,是最理想且全面的营养来源之一。” 他进一步强调,真正带来健康的关键,不是依赖药物,而是良好的营养、稳定的免疫系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 他说,中高龄者若希望活得更健康、更有活力,不妨从“每天一杯牛奶”做起,为身体补足关键营养,增强体力,延缓老化。         (报导整理自《星洲日报》)
Topic image

甜荔枝竟会导致低血糖!过量食用易患‘荔枝病’

清香甜美的荔枝许多人都爱吃,但千万不宜过量食用,否则容易患上“荔枝病”。 近日,中国一名年仅6岁的小女孩,因空腹一次性吃了十几颗荔枝,突发低血糖症状,被医生紧急诊断为“荔枝病”,所幸送医及时才没有酿成更严重后果! “荔枝病”指一些人进食大量荔枝后,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口渴等低血糖症状,一些重者还可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甚至出现抽搐和突然昏迷。 荔枝虽含有大量糖分,但以果糖为主,果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当一次性食用过量荔枝时,大量胰岛素被刺激分泌出来,果糖转变成葡萄糖的速度跟不上,就会导致血糖明显降低,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此外,荔枝中含有α-次甲基丙环基甘氨酸(MCPG)和氨基酸次甘氨酸A,这两种物质会干扰人体生成葡萄糖、抑制脂肪酸代谢,导致体内储备的能源物质不能及时转化为血糖,从而诱发低血糖。 医生提醒,不要空腹吃荔枝,儿童一天不宜超过10颗,而成人则是15颗。 若出现“荔枝病”症状,可喝一点糖水或吃几块糖缓解,若病情严重,需及时到医院就医。 (整理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