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燕麦片可以降低胆固醇”这项说法并不是迷思,而是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的理论,但“燕麦片吃多了,可能会让三酸甘油酯升高”的说法则不全然完整、正确。
其实不尽燕麦,只要是全谷类及五谷杂粮,常见的如糙米、紫米、薏仁、荞麦、小麦、大麦、米糠等都含有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指一群“广泛的”不被人体消化酵素所分解的植物多糖类,主要存在植物的细胞壁。
食物学上,依照结构与功能性不同,它有很多分类,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β-聚葡萄糖(β-glucan)、难消化玉米淀粉等,种类非常多。
膳食纤维对人体的健康效益多数都是正面影响,然而,在这么多不同的膳食纤维当中,以科学发现来说,研究文献记载,具有最多“降低血中胆固醇作用”的膳食纤维,就非“β-聚葡萄糖”莫属。
燕麦的胚乳及麸皮含有丰富的“β-聚葡萄糖”,是其他谷类所望尘莫及的,因此,使得燕麦成为降低胆固醇饮食的首选之星。
燕麦含丰富的水溶性纤维“β-聚葡萄糖”(β-glucan),依大量科学研究证实,每日摄取超过3公克以上β-聚葡萄糖(约60公克重的生燕麦片),可以降低“血中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至于“有些人燕麦片吃多了,可能会让三酸甘油酯增加”,这样的说法其实是过于片段的、不完整的。
首先必须考量燕麦本身是主食类,以同样一份主食类来比较,煮熟的即食燕麦片(约20公克)约含有14公克的总碳水化合物及约9公克的膳食纤维,而白饭(约50公克)的总碳水化合物约达20公克,膳食纤维约0.3公克。
因此,可别以为燕麦片的好处多多,认为一份燕麦的膳食纤维是一份白饭的30倍,就毫无节制的增加摄取。因为也不能忽略,燕麦片所含的淀粉是一般白饭2/3的量。
因此,当增加燕麦摄取的同时,其他主食类也要相对减少,如此一来,整体的糖类例才能控制在每日总热量60%以下的合理范围。
正确来说,应该是“吃燕麦片可以降低胆固醇,但吃燕麦同时,应取代相同的主食类,并注意一整天的主食类的份数是否超量,如果超量,就可能使三酸甘油酯上升。”
该如何摄取燕麦?
美国FDA建议,每日至少摄取3公克的水溶性纤维“β-聚葡萄糖”,相当于60公克的生燕麦片,即可发挥降低血中总胆固醇的作用。
不要忽略燕麦也是主食,增加燕麦同时,也要减少其他主食类摄取,特别是精致单糖与精致加工的淀粉,同时避免过度饮酒、减少含糖饮料的饮用。
本身有高三酸甘油酯(空腹>150毫克)或有代谢症候群特性的朋友,平日就要做好“主食类替换的平衡原则”。
以燕麦片为例:
1份主食类 = 50公克白饭 = 燕麦片20公克。
如果中餐吃了一碗燕麦粥(加了3份燕麦片60公克),事实上就等于吃了2/3碗的白饭,这时同一餐就要避免再吃其他的主食类(如面条、面包、蛋糕、饺子等),尤其是根茎类植物,更让人容易忽略淀粉的存在,如南瓜、芋头、地瓜、莲藕等,以避免一日的“总碳水化合物”摄取过量。
另外,近年燕麦片降低胆固醇的健康知识,形成一股风潮,也带动食品业者的商机。
许多食品业者在产品加了燕麦片,宣称有助于降低血中总胆固醇,然而实质上,为了配合商品特性(常见如牛奶、面粉、饼干、饮品等),燕麦片经过多次加工,里面所含的β-聚葡萄糖分子量变小,黏度也跟着下降。
2010年加拿大科学家Wolever等人在研究指出,分子量较小的β-聚葡萄糖(分子量小于400),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也可能降低。
市面上宣称加入燕麦的产品越来越多,而这些产品本身也包含精致单糖、奶油或香料等食品添加物,反而增多了热量、油脂及多余糖分。
因此建议以最原始、加工程度越少的燕麦片为优先选择,可以确保摄取较大分子的“β-聚葡萄糖”,以利燕麦发挥最佳的保健效果。
(报导整理自《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