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作压力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常常牺牲睡眠时间,导致睡眠不足或质量不佳。睡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调节情绪,还影响心血管健康和新陈代谢。然而,现代人普遍面临睡眠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慢性疾病的风险,也与早逝和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很多人都知道,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每天需要7至9小时的睡眠,才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然而,复健科医师王思恒引用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充足的睡眠时间,”固定作息”的规律性也同样重要;换句话说,如果每天的起床和入睡时间能够保持一致,就能有效降低20%至48%的死亡风险。

王思恒医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项研究发表在《睡眠》期刊,研究发现,睡眠规律性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比单纯的睡眠时长更为关键。

How we stay connected even when fast asleep | The Star

研究涉及了超过6万名参与者,通过加速度计记录了一周的睡眠模式,结果显示,作息规律与健康风险密切相关,尤其在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方面,规律作息者有显著优势。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保持高度规律睡眠的参与者,其死亡风险比作息不规律的人低20%至48%。

那么,规律作息是如何影响健康的呢?

科学家认为,生理时钟的稳定性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规律的睡眠-清醒周期能够调节激素分泌,包括皮质醇和褪黑激素,进而影响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

研究还发现,睡眠不规律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炎症水平增加,甚至加重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进一步威胁心血管健康。

同时,睡眠质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不规律的作息容易导致睡眠碎片化,影响深度睡眠,从而影响整体健康。

然而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参与者的数据仅来源于一周的观察,难以全面反映长期的睡眠模式。

王思恒医师指出,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主要是年龄较大的白人群体,因此其结论未必适用于不同种族和年龄层。

同时,逆因果关系也需要关注——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可能难以维持规律作息,这可能反过来增加睡眠不规律的风险。

尽管如此,王思恒医师认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建议:首先,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即便前一天晚上睡得不好,仍然应遵循既定的起床时间,以免打乱生物钟。此外,入睡时间可以有一定灵活性,比如设置在10:30至11:30之间,但要避免过度偏差。

Stop losing sleep over sleep | The Star

 

 

 

(报导整理自《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