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五月初五的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纪念屈原人人吃粽子的这一天,除了有民俗有禁忌,其实它更有超过20个的别称,你都知道吗?

端午节是夏季唯一的一个民俗大节,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新华社》报道,原来,端午节除了粽子节,龙舟节,其实它还有很多的别称,中国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说,在古汉语中,“端”字可引申为开头、初始意思,把五月五日称为端午,是指“初五”。

他说,古人通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五月为午月,“午”“五”同音,因此,端午节又称“重五节”“重午节”;午日为“阳辰”,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

吃粽子是端午节普遍习俗,粽叶是包粽子必不可少材料,古人端午吃粽时,曾有解下粽叶比长度游戏,长者为胜,端午节就有了“解粽节”之称。

还有,端午节也称“诗人节”。端午节来源说法不少,最具影响力是“纪念屈原说”。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屈原投江殉国。屈原所作《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被传颂至今。

还有一个叫“浴兰节”,这是因为古人在这一天有“蓄兰为沐浴”的习俗。宋代欧阳修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说:“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添了“女儿节”称谓,《帝京景物略》中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此外,端午节还有五月节、龙日、夏节、菖蒲节、艾节、娃娃节、天中节等诸多别称,其产生时代和背景不同,却有各自的故事及内涵。

王来华说,从花样繁多的端午别称中,可以看出端午节习俗的多样与丰富,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更好地赓续传统文化,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与精神。

在了解端午节的别称后,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民间有多种和端午节相关习俗与禁忌,包括在门口插上菖蒲与艾草、喝雄黄酒、身上挂香包、收集“午时水”、立蛋等。

《ETToday新闻网》报道,根据台湾民俗专家杨登嵙,他指称端午节有5大禁忌,第一忌是不可以送成串粽子。

杨登嵙声称,端午节忌送成串粽子,是因为与台湾民俗“送肉粽”有关,台湾民间称上吊轻生为“吊肉粽”,习俗有“送肉粽”,即“送煞”,是不吉利的。

“若要在端午节送粽子给人,则要将线剪开成散装,如果收到成串肉粽,要马上拿剪刀剪成一颗颗,就可以了。”

他说,其它端午节的禁忌包括不去阴气较重地方,如曾发生意外死亡事故的地方,也不可去玩水。

“这是因为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日子,所以阴邪秽气都躲藏在阴气较重的地方,最好不要往阴气较重的地方走,像是医院、殡仪馆、火葬场等。

“若一定要去,身上要携带艾草、菖蒲或香包,避邪化煞保平安。”

*988提醒您:
民俗传说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台立场,请勿过度迷信。

(新闻综合整理自《新华社》《新浪新闻》《ETToday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