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蛇年即将到来,许多人对蛇的印象往往充满了神秘与敬畏。
蛇,在许多文化中象征着变化、智慧与重生;然而,蛇这一生物也因其与毒性相关的特征而常被人们误解或恐惧。
世界上并非所有蛇都具备危险性,许多蛇类只是生活在我们身边,发挥着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通过了解更多关于蛇的知识,我们可以消除恐惧,正确识别蛇的种类,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然而,世上毒蛇的种类也繁多,从内陆太攀蛇到黑曼巴蛇,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毒性和攻击方式。尽管它们具有危险性,大多数蛇类并不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在感到威胁时才会防卫。与其感到恐惧,不如加强对蛇类的了解,避免与它们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当遇到蛇时,保持冷静是关键,尽量避免靠近或惊扰蛇类,若发生意外咬伤,迅速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能够有效降低风险。
通过普及正确的蛇类知识,了解与尊重这些神秘生物,我们能消除恐惧,在蛇年里迎接更积极的心态和更多的美好变化!
蛇类大揭秘:它们的生活与习性你知道吗?
蛇类起源于蜥蜴,准确来说,蛇的祖先是海生蜥蜴。目前已知的蛇类大约有2700种,属于12个科、400个属,其中有600多种毒蛇,约300种对人类具有致命危险。蟒科(蟒蛇)是所有蛇类中体型最大的。
蛇是雌雄异体动物,通常通过产卵或产仔来繁殖后代。
蛇的栖息环境多样,包括穴居、陆地、树栖、淡水和海水等。它们常出没于灌丛、鼠洞、坟墓、石堆或山区耕地等地方。
蛇的活动与外界气温密切相关,气温达到18℃以上时,它们才会出来活动。在我国南方,通常5至10月是蛇伤发生的高峰期,特别是在潮湿闷热、即将下雨或雨后初晴时,蛇会频繁出洞活动。因此,夏季特别是在雨前、雨后或洪水过后,要特别注意防蛇。
蛇的活动规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昼行性:如眼镜王蛇,喜欢白天活动。
- 夜行性:如金环蛇、银环蛇和烙铁头蛇,偏好夜间活动,白天则隐伏。
- 晨昏性:如五步蛇和蝮蛇,它们喜欢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活动,通常在傍晚或阴雨天活跃,也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蛇伤的发生主要集中在白天9时至15时,以及晚上18时至22时。
揭秘最危险的20种蛇:
毒蛇是指能分泌特殊的毒液的蛇类,毒蛇的唾液通常从尖牙射出,用来麻痹敌人或捕食与消化食物。人们一般认为毒蛇有毒,然而毒蛇的毒液只能在血液中才能起到相应作用。
- 内陆太攀蛇:生活在澳洲中部干旱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陆生蛇。其神经性毒液极为致命,一滴可杀死100人或10万只老鼠。虽然体长可达2米,但它们通常不主动攻击人类,攻击行为极为罕见。
- 黑曼巴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的蛇,体长可达3-4米,性格极其激进,攻击性强。它的毒液能迅速致命,通过尖锐的牙齿注射毒液。黑曼巴蛇的剧毒和迅猛的攻击能力使其在自然界中成为顶级猎手。电影《杀死比尔》中的“黑曼巴”一角,便取自这种蛇。
- 黑头太攀蛇:这种蛇主要栖息在澳洲北部和东北部,因其极强的攻击性而被称为“凶猛太攀蛇”。它的毒液含有神经性毒液和溶血性毒液,能够同时攻击猎物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通常被认为是世界第二毒蛇。
- 红尾蚺: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蟒蛇之一,栖息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丛林中。红尾蚺体长通常在3米左右,最大可达到5米以上。它们没有毒性,通过缠绕和收缩身体来将猎物窒息而死。它们非常擅长游泳,但更喜欢在陆地上活动。
- 南美蟒蛇:这种蛇是世界上体重最重的蛇类,重可达200公斤,长度可达10米。南美蟒蛇是半水生蛇,通常栖息在热带湿地中。尽管没有毒性,它们强大的体力足以将大型猎物如美洲豹和凯门鳄紧紧缠绕,导致其窒息死亡。
- 眼镜王蛇:世界上最长的毒蛇,最大可达5.5米,平均长度为3.7米。它的毒液非常致命,一次咬伤足以杀死一头大象或20个成年人。眼镜王蛇的攻击方式非常独特,常通过散开头部的冠状皮褶来恐吓敌人。它们主要分布在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南方等地。
- 铜头蝮蛇:南美蝰蛇科的一员,身体灵活且善于伪装,能够迅速反应并攻击威胁。它们的毒液强大,已导致多次致命咬伤事件。铜头蝮蛇通常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白天通常是隐蔽的。
- 得克萨斯响尾蛇:美国最著名的响尾蛇之一,成年后的长度可达1.5-2.5米。它们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且在威胁时通过响尾发出警告声,警告敌人。响尾蛇的毒液能快速破坏血管和组织,具有致命的危险。
- 海蛇:大部分海蛇生活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的海域,它们的毒液是陆生蛇类的十倍甚至千倍,但由于毒牙非常细小,难以穿透人类的皮肤或衣服,因此攻击人类的风险极低。海蛇通常不主动攻击人类,更多是生活在海洋环境中。
- 非洲红射毒眼镜蛇:这种蛇主要分布在埃及南部到南非南部,它们能够通过细小的孔射出毒液,最多可射出2.5米,攻击敌人的眼睛。每次喷射的毒液量可致命,足以杀死20个成年人。
- 眼镜蛇:常见于印度和南亚,体长通常不超过1.8米。眼镜蛇的颈部有明显的眼睛状花纹,当它们感到威胁时,会展开颈部皮褶,威慑敌人。眼镜蛇的毒液是一种强大的神经毒素,能够迅速致命,是印度地区常见的致命蛇类。
- 普通褐色蛇:生活在澳洲几内亚,是最危险的蛇类之一。普通褐色蛇的毒液可以迅速损害血液和神经系统,通常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它们的攻击性较强,曾导致多次致命咬伤事件。
- 尖吻蝮:也叫“百步蛇”,这种蛇分布于东亚,体长通常在1米左右。其毒液强大,一旦咬伤,受害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能死亡。尖吻蝮通常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但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 绿曼巴蛇:主要栖息在非洲的丛林中,毒性与黑曼巴相似,但它的攻击性较弱。绿曼巴的毒液既能攻击神经系统,又能作用于心脏系统。尽管毒性强,但绿曼巴通常更为内向,避免与人类接触。
- 虎蛇:生活在澳洲,虎蛇的神经性毒液非常强大,足以迅速致命。尽管虎蛇通常会避免与人类接触,但当受到威胁时,它们也会采取攻击性行为。
- 山蝰:分布在印度和印尼,山蝰以其强大的毒液而著名,能迅速破坏猎物的肌肉和血管。山蝰常栖息在山地和森林中,攻击时非常致命。
- 鼓腹咝蝰: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通常栖息在稀树草原或荒漠中。它们的毒液非常致命,可以导致猎物体内出血和组织坏死。鼓腹咝蝰在遭遇威胁时会发出“咝咝”的警告声音。
- Le Fer de lance:这是一种生活在哥斯达黎加的毒蛇,以其强大的钩牙和迅速的攻击性著称。Le Fer de lance的毒液能够迅速致命,且由于它们常常出现在村落周围,已造成了多起咬伤事故。
- 蟒蛇:全球约有20-25种蟒蛇,分布在亚洲、非洲、澳大利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蟒蛇的体长可以从1米到10米不等,最大体重可达140公斤。大部分蟒蛇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但一些大型蟒蛇能够吞食体重达到70公斤的动物。
- 非洲树蛇:这种树栖蛇类生活在非洲南部,毒性比眼镜蛇更强。尽管它们的毒液致命,但它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在受到触碰时才会发起攻击。树蛇的体长约为1.5米,极具隐蔽性。
蛇类防范
(一)个人防范
户外防蛇:穿戴长衣长裤、丛林帽和高帮靴子,涂抹风油精等带刺激气味的防护用品;穿越草丛或灌木时,尽量发出震动,使用登山杖或木棍敲击树木和草丛;野外露营时,要避免选择蛇类栖息的地方。
房舍防蛇:清除房屋周围的杂草、灌木和杂物,特别是阴凉潮湿环境下,检查角落是否有蛇藏匿,清理藏匿场所;加强灭鼠工作,堵住鼠洞,保持清洁,切断毒蛇的食物来源。
与蛇相遇:蛇通常不会主动攻击,遇到蛇时应避免惊扰,尽量绕行或慢慢后退。如果被蛇追逐,应选择向上坡跑或绕开跑,避免直线跑或下坡;可用长棍棒挑开蛇。
(二)公园、景区、学校及居民住宅花园防范
环境治理:清理杂草堆和排水沟的积水与淤泥,修补石缝和树洞,保持排水通畅。通过生态管理,减少蛇类的食物链来源。
物理拦截:检查并封堵入侵通道,如门缝、下水道、排水孔等;安装防蚊网或硅胶板封堵漏洞;使用塑料或热镀锌网围栏防止蛇类进入;设置诱蛇笼,控制蛇类密度。
蛇类咬伤急救处理
(一)救治原则
若不确定是否为蛇伤或虫伤,应按蛇伤处理;若不确定蛇类是否有毒,应按毒蛇咬伤处理。迅速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分类处理。对于毒蛇咬伤,需立即清除毒液,阻止毒素吸收,并尽快使用抗蛇毒血清。防止并发症发生。
(二)救治方法
- 保持镇静:避免剧烈运动,积极自救并寻求他人或医院帮助。
- 避免用嘴吸毒:若口腔有损伤,切勿用嘴吸毒。
- 识别毒蛇特征:认清蛇的外形、颜色等特征,拍照保存,提供给医院,帮助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 不要扎紧被咬伤的部位(即不要使用止血带),也不要冰敷。
- 不要切开咬伤处,不要试图去除毒液。
- 不要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不要饮酒。
- 不要服用止痛药,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Advil、Motrin IB 等)和萘普生钠(Aleve)。这样做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 前往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