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 Page 3 – 988

商业

Topic image

95%NFT价值归零 报告:毫无价值的NFT或比预估的更多!

曾经掀起一股热潮的“非同质化代币”(NFT),过去缔造了不少致富神话,但有消息指出,全球逾7万个NFT集合中,超过95%的市值几乎归零,显示NFT市场近崩盘! 根据加密博弈网站“dappGambl”资料显示,目前全球7万3257个NTF集合中,有6万9795个的市值几乎归零,比例超过整体的95%。 而在NFT收藏品中,只有21%成功售出,其余79%全部滞销。 而在顶级的NFT收藏品中,有18%的市值是完全归零,没有任何价值。 其中有41%的NFT收藏品价格,介于5至100美元(约23至468令吉),仅有不到1%的比例价格超过6000美元(约2.8万令吉)。 报告更指,毫无价值、死亡的NFT,有可能比报告中预估的更多。 (整理自《南洋商报》)
Topic image

调查:大马人储蓄应急意向最高 香港最低

你喜欢储蓄吗?一项调查显示,大马人储蓄意向最高,最爱存钱。 保诚集团最新调查显示,在大马、新加坡、印尼、泰国和香港的5000名受访者中,60%表明决心存钱,以应对健康及收入突发状况。 其中,大马人的储蓄意向最高,有67%的受访者表示,会积极存钱,以备不时之需。 香港储蓄意向最低,只有52%受访者表示会储蓄应急。 此外,不同世代的受访者也有不一样的应急储蓄意向,当中Y世代(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中期出生)应急储蓄意向最高,达74%;Z世代(19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出生)有49%。 至于婴儿潮世代(194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出生)为49%;X世代(1960年代初中期至1980年代出生)则是62%。 当受访者被问到,假如不必预留资金应急,会优先用于哪方面?有49%受访者表示,会用于应付退休生活、31%想去旅行、26%考虑买物业或改善居住环境、28%希望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整理自《南洋商报》)
Topic image

最新全球王室财富评比 东盟两国君王最有钱!

你知道世界上最有钱的王室成员是谁吗? 全球目前27个国家依然维护着王室传统,在东盟就有4个,据美国数据媒体《Stacker》最近公布的最新全球王室财富评比,东盟国王室不仅上榜,还一举出现最有钱和第二有钱的王室成员! 在这份评比中,泰国国王瓦吉拉隆功特别引人注目,他以300亿美元净资产排名第一。 报告指出,2019年登基成为泰王的瓦吉拉隆功,财富主要来自泰国王家财产局,包括持有 泰国最大银行之一的泰国汇商银行,和泰国最大工业集团皇象水泥公司的股份。 投资组合还包括大约6500公顷的优质土地,以及超过4万份与开发商的租赁协议。据说,泰王海还拥有一支由38架喷气机和直升机组成的机队。 这份榜单的第二名就文莱苏丹波基亚,净资产也接近300亿美元,大部分来自文莱庞大的石油资源。 苏丹的财富也必须用来维持多达1788个房间宫殿、和5000辆汽车。有消息说,文莱苏丹每次理发就要花上2万美元(超过9万令吉)。 不过,两人并不是第一次蝉联最有钱王室的第一和第二名;早在2021年,香港《南华早报》统计各国君主净资产时,两位就已经上榜。 虽然泰王是全球最有钱君主,但这不代表泰国经济就一定好,尤其很多外国投资者都担心 泰国新政府的组建进程一拖再拖,纷纷对泰国投资踩刹车。 以下为全球王室财富排名情况: 第1名:泰国国王瓦吉拉隆功,净资产300亿美元 第2名:汶莱苏丹博尔基亚,净资产300亿美元 第3名:沙地阿拉伯国王萨勒曼,净资产200亿美元 第4名:沙地阿拉伯瓦利德王子,净资产170亿美元 第5名:列支敦士登亲王汉斯.亚当二世,净资产70亿美元 第6名: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净资产21亿美元 第8名:摩纳哥亲王艾伯特二世,净资产10亿美元 第10名:约旦国王阿布杜拉二世,净资产7.5亿美元 第11名:英国国王查理斯三世,净资产6亿美元 第20名:英国威廉王子,净资产1亿美元 第24名: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净资产7000万美元 第25名:英国哈里王子,净资产6000万美元 (注:1美元= 4.64令吉) (新闻整理自《中国报》)
Topic image

联储局天天上演“鹰鸽二重唱”?来了解“鸟经济学”对投资股市影响!

国际媒体在货币政策决的相关报导中,常听到有所谓的“鸽派”、“鹰派”,究竟所指为何?这种用动物来形容发言的方法,不说还以为是在森林里面开会,来了解这套“鸟经济学”吧!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2048"] 翻摄自台湾《中央银行》[/caption] 鹰派和鸽派分别是指什么? 鹰派(Hawkish,又称 Monetary Hawk)是形容主张以强硬外交手段的人士或政党,简而之为激进派,后来衍生为支持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来严格控制通膨的派系。 普遍而言,鹰派认为比起紧缩货币政策可能造成的经济放缓,预防因为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衰退更为重要。 鹰派的货币政策代表较高的利率以及紧缩的环境,但是这并不全然都是坏处,这边帮你整理了鹰派的优点以及缺点,赶快来看看吧! 优点 有效解决通膨问题 通货紧缩风险上升 缺点 利差扩大有利投资 降低企业投资意愿 “鸽派”(Dovish)也是源自于政治学的名词,形容主张采取和平手段处理问题的人士或政党,即温和派,后衍生来形容使用宽松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决策者。 鸽派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的控制是比较容易的,因此会选择实施较长期的宽松货币政策来维持经济增长。 优点 宽松环境有助于经济成长 资产泡沫化的风险   缺点 鼓励民众消费 通货膨胀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美国联储局“放鹰”、“放鸽”是指什么? 联储局“放鹰”及“放鸽”是指他们对于未来政策的取向。 就“放鹰”而言,就是主张比市场预期早加息,有机会进行多次加息;而“放鸽”就是指减慢加息步伐。 “猫头鹰派”是什么? 其实在近期,还有一个关于货币政策光谱的名词越来越常被人提起,那就是猫头鹰派(Owl)。 猫头鹰派这个名词出自于 ECB(欧洲中央银行) 总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藉由象征智慧的猫头鹰,来表示她不会特别偏向鹰派或者是鸽派,而是依照当下的经济与金融市场来执行适合的货币政策。 为什么会有派系分别? 你可能会感到好奇,为什么要有派系的分别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如果没有派系会发生什么事情?”为出发点来反思。 假设一个国家的央行没有派系分别,可能全是鹰派或者全是鸽派,那么他们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能会出现以下情景: 全体一致通过实施宽松或者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缺乏讨论空间 会议过后不会有成员出来评论货币政策的制定 一个没有异议的世界,货币政策的制定不存在制衡的手段,因此派系的存在是有必要的,藉由不同立场的讨论,找出合宜的解决之道。 即便最终决议和自身理念不符,也可以透过事后的公开喊话来搜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看法,以民意来稳固下一次会议的立足点。 公开讨论可以促进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选定委员会成员时公平提名是很合理。 鸽派和鹰派对经济政策或投资市场产生的影响 在对经济的影响上,由于“鸽派”采取的是相对宽松的政策,力主刺激就业,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美元的价格有一定的打压,有助于金银上涨。 反之,由于“鹰派”采取的相对激进的政策,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助多美元,因此“鹰派”有助于金银下跌。 无论“鸽派”和“鹰派”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永久固定的,而是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报导整理自《hket》《GROWIN BLOG》)  
Topic image

莱坊报告:身家逾3000万美元大马超级富豪增9.4%

英国房地产公司莱坊(Knight Frank)公布研究显示,去年全球超高净值人士(UHNWI)数量下滑之际,大马却以高达9.4%增长率,成为全球超级富豪人数增长最快的10大国家之一! 物业顾问公司莱坊(Knight Frank)在《财富报告》中公布,大马的超高净值人士增长,比新加坡及印尼还要高。印尼超高净值人士去年增加9.0%,新加坡也上扬6.9%。 不过,由于股市和债市表现疲弱,去年全球超高净值人士减少3.8%。 除了超高净值人士傲视全球,大马的高净值人士(HNWI)增幅更是全球之冠,去年大幅增加了27.7%。 此外,报告也说,估计未来全球范围内40岁以下白手起家的超高净值人士数量为12万9557人,几乎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北美该类别的超级富豪的人数最多,有4万4751人;亚洲该类别富豪的总数略低,为4万4565人,但在该地区超级富豪中所占比例较高,为26%。 超高净值的定义是指净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约1亿3600万令吉),高净值的净资产数额则是100万美元(约452万令吉)。 较早前,莱坊在报告中指出,全球21万8000名资产达3000万美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士(UHNWI),去年资产总和较2021年锐减10%,从101.5兆美元大幅缩水至91.4兆美元(约491.1兆令吉),年减幅为2010年开始这项报告以来最大。 莱坊研究部主管暨财富报告主编贝利表示,虽然这些富豪多年来已收获庞大收益,但在去年遭受历史性冲击,当中因素包括俄乌危机加剧欧洲能源吃紧,并使高涨的通胀进一步攀扬。这导致全球去年出现历来最剧烈的升息行动,进而使经济情势陷入柯林斯英语辞典形容的‘长久危机’(permacrisis)。 根据报告,回顾去年,每10名超高净值人士中,只有4人的财富有所增加,“压倒性的负面趋势难以抵挡”,房地产、商业不动产投资、固定收益,以及艺术品、稀有红酒或威士忌这类“收藏品投资”的价值同步下滑。 (新闻综合整理自《南洋商报》《莱坊财富报告2022》)
Topic image

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出炉! 10亿美元超级富豪全球3112人!

2023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出炉!全球身价1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富豪,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及美国! 今年一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3112位10亿美元企业家上榜,与去年相比人数和总财富都下降了。 榜单显示,过去一年全球平均每个星期减少5位拥有10亿美元身价的企业家,其中3位就来自中国。 中国今年一共少了164位,但依然以969位10亿美元企业家领跑全球;而美国就排名第二,有691位,换言之,全球一半以上的10亿美元企业家就来自中国和美国,占了53%。第三名 则是印度,一共有187人。 中国富豪方面,69岁的农夫山泉董事长锺睒睒,虽然身家跌了4%到4650亿元(超过3000亿令吉),但依然稳稳的蝉联中国首富,全球排名也保持第15位。 腾讯主席马化腾身家下降25%到大约1680亿令吉,位列中国第二,全球第排名31;而第三名则是字节跳动创办人张一鸣,身家跌了31%到大约1600亿令吉,全球排名34位。 全球榜方面,“奢侈品之王”、LVMH董事长74岁的Bernard Arnault财富以8700多亿令吉,第一次成为世界首富,挤下52岁的马斯克,他的财富减少到大约6400多亿令吉,主要因为特斯拉的市值下跌。 第三名全球富豪也是来自奢侈品领域,爱马仕87岁的Bertrand Puech和家族的排名上升了 7位,财富增长了31%,达到大约5800亿令吉。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世界前10的门槛,已经从10年前的1200亿令吉,增加到5年前的2000亿令吉,今年则是进一步上升到大约3500亿令吉。 (新闻整理自988聚焦东盟)
Topic image

乐高积木也能“炒”? 热门系列年增值逾18% 停产系列价格一路飙升!

积木玩具乐高(Lego)也能“炒”? 俄罗斯国家研究大学高等经济学院(HSE University)的调查指出,最近几年有一项商品收益情况跑赢了黄金、债券,它的名字叫做乐高! 乐高是“烧钱”的玩具,一些产品价格高达数百令吉至上千令吉,不过,有人开始将乐高视为理财产品,因其收藏品在几年内升值3至4倍,尤其是停产和限定款乐高,以每年10%的幅度不断涨价。 在九十年代初,随着电子游戏的爆发,乐高曾面临巨大危机。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电子玩具牵走,乐高的市场环境开始不容乐观。 1998年,公司甚至遭受到首次亏损,为了寻求破局,乐高在两年后开始尝试内容化、IP化探索。在提升积木拼装体验之外,加入了新的流行元素和故事线,打造IP授权产品,完成了从制造业到文化创意行业的转型。 哈利波特、星球大战、城市系列和幻影忍者,当时成了乐高销量最高的产品,借助这些超级IP故事,乐高还对消费者做了细分。 根据《世界新闻网》报导,来自美国南加的许女士约四年多前“入坑”,每年花费几千元购买乐高产品,尤其种爱乐高机械组(lego technic)。机械组通常出品的都是各大品牌,例如蓝宝坚尼(Lamborghini)、法拉利(Ferrari)、Land Rover等知名汽车品牌的经典车型,且都是等比例设计。 最近推出的法拉利跑车售价449.99加元(约1949令吉),新推出的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更是售价高达629.99加元(约2728令吉)。 许女士认为,乐高是一种理财产品,尤其是绝版的乐高,会随着时间累积不断升值。 她举例说,她最早买过一款乐高保时捷Porsche 911 GT3 RS车型,官方价格是299加元(约1295令吉),买完不久就停产,之后二手和闲置的价格都一路飙升。 这款保时捷乐高积木,在二手网站平台和亚马逊,售价都在900至1300加元(约3897至5630令吉)之间,像是亚马逊,售价1174加元(约5084令吉),而在二手物品交易网站Mercari上,更是有高达1299加元(约5625令吉)的高价,这样一算,这款乐高的身价翻至少3至4倍。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HSE University)金融副教授多布林斯卡娅在《国际商务与金融研究》发表题为“乐高:精明的投资者玩具(Lego:The Toy of smart investors)”的报告,在分析1987年至2015年间超过2300套乐高积木的价格后,发现它们每年升值约11%,超过“传统”投资。 通常来说,一套乐高玩具在停产退市后的2至3年里,二手市场的价格就会开始上涨。 例如2007年发售的“千年鹰号”发售价为499加元(约2161令吉),在退市几年后,交易价格一度上涨近15倍,直到2017年乐高宣布复刻后价格才逐渐恢复。 此外,已经绝版的蝙蝠侠系列之“蝙蝠车:小丑的冰淇淋惊喜”,从一开始的发售价50加元(约217令吉)已经涨到了952加元(约4123令吉),涨了约1804%,而绝版的海绵宝宝系列之“海绵宝宝:蟹堡王历险”记更是每年增长17.89%。 研究还发现,乐高的价格相对不受传统投资品影响,甚至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仍然有上升的空间。 此外,乐高增值幅度与产品系列的热门程度、稀少性及本身设计有关,像超级玛利欧、史努比等热门系列平均年增值率都超过18%!     (报导整理自《界面财经号》/《世界新闻网》)  
Topic image

美科技业裁员潮狂袭 调查:每天约3000员工‘打包走人’

美国科技行业大裁员从去年开始,就出现大裁员潮,在进入2023年后,这股浪潮没有放缓迹象,从亚马逊、微软、META、谷歌Alphabet、Paypal等大型科技公司,接连进行大规模裁员浪潮!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美国科技企业裁员潮一直没停下,根据《华尔街日报》引用调查平台layoff.fyi统计称,2022年初以来,美国1000多家科技企业共裁员超过15万人,是2021年的10倍。 此外,研究平台TrueUp最新统计,去年大型科技公司、半导体、独角兽和新创,共裁员超过24万人。截至今年2月6日,已经有379家科技公司裁员,有高达11万3千多人受影响,相当于每天都有3000多名员工被迫“打包走人”。 而Layoffs.ai汇总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1月1日至15日,就有91家科技公司在全球裁员2万4151人,占2022年科技行业裁员总数的15%;而2022年共1000多家科技公司全球裁员15万4256人。 根据Layoffs.fyi裁员榜单上,亚马逊、Meta和Salesforce,3家公司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分别裁掉约1万8000人、1万1000人和8000人。 Facebook母公司Meta,是率先裁员的科技巨头之一。去年11月9日,Meta宣布将裁员1.1万人,相等于13%员工。这也是这家公司首次来大规模裁员。 2023年1月4日,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贾西(Andy Jassy)说,该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1.8万名员工,裁员规模比去年11月宣布的1万人进一步扩大,也成为这一波科技业裁员潮中的最大规模。 美国大型云软件公司Salesforce,也选在同一天宣布准备裁员7000多人,约占总员工10%。这也是这家公司创立23年来的首次裁员。 1月18日,微软宣布8年来最大一次裁员,预计今年3月底前辞退1万人。微软在去年已进行不止一轮裁员,但没具体数据。 1月20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裁员大约1.2万人,估摸占员工总数6.4%。 进入2月,裁员潮继续,2月1日,线上支付服务公司PayPal宣布,将辞退2000人,相当于该公司全球总人力大约7%,成为今年最新一家宣布裁员的大型科技公司。 按照硅谷程序员平均薪资为12万美元年收入计算,除去赔偿金,美国硅谷中有6万员工将减少860亿美元年收入。 不仅如此,科技半导体公司同样在裁员,2022年10月,全球半导体IP龙头Arm在英国裁员70 人,而在其他国家裁员550人。 2022年11月,美国半导体设备企业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曝出7月开始裁员,面板显示产品事业部首当其冲,裁员比例达10%; 12月2日,芯片工厂格芯GlobalFoundries向员工宣布,全球范围裁员800人,主要集中在非制造岗位。 12月22日,美国最大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Micron宣布裁员约10%,大约是4800人将失业。 12月29日,韩媒报道称,存储巨头SK海力士正大幅削减团队规模,该公司为各部门领导人数设定配额,整体人数致力要减少20%至30%。 2023年1月21日,美国半导体巨头英特尔Intel裁减数百个工作岗位。英特尔将在芯片制造总部的加州圣克拉拉办公室裁员201人。加州福尔瑟姆Folsom一个专门用于研发的园区进行裁员——从1月31日起裁176人,3月15日起再裁167人。 1月24日,半导体材料供应商3M,公布利润不及预期并计划削减2500个全球制造岗位。 1月26日,路透社报道,IBM计划裁员约3900人。根据该公司年报,此次裁员将使其28万员工总数减少1.4%。 1月27日,美国三大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之一——泛林集团Lam Research宣布,计划裁减约1300人或7%员工,以减少开支。 1月28日,EDA龙头企业新思科技Synopsys宣布加州裁员,这些行动预计将是永久性,受裁员影响的绝大多数员工是技术工程师、设计师和软件专家。 最新加入裁员大潮的是荷兰消费电子和医疗设备制造商飞利浦。他们宣布计划到2025年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000人,其中一半裁员会在今年内完成。这也是该公司此前宣布4000人裁员基础上所进行的额外裁员。 那么,这些科技巨头为何纷纷裁员呢?对美国经济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因俄乌战争、利率上升和经济衰退的威胁而隐现的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等因素导致科企成本上升,是大规模宣布裁员的共同原因。 过去3年新冠疫情下,全球在线行业迅猛发展带来服务器和其上游产业的繁荣,全球高科技企业经历难得的机遇期,但任何产业都有周期性,这种情况不可能无限期持续下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多家美国大型科技企业大幅裁员备受关注。 专家指出,“裁员潮”反映虚拟经济过度扩张后的收缩趋势,同时暴露了美国高通胀和利率飙升对企业收益造成的冲击。未来,随着科技革命演进、美国政府“筑墙”“断链”及强势推行产业回流政策等,美国科技行业还将持续受到影响。 许多企业裁员,也是在纠正在疫情中犯下的错误。 Salesforce公司CEO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在发给员工的消息中称,“疫情初期,公司收入激增,导致过度招聘。 亚马逊CEO安迪·加西(Andy Jassy)在1月4日发出的裁员通知中说,“由于经济形势不明朗以及最近几年一直在加快速度招人,今年(业务计划)的调整更加困难”。 马克·扎克伯“公开认错”很有代表性:“新冠疫情之初,世界迅速转向线上,电商激增带来巨大收入增长。许多人预测,这将是一种永久性的加速,即便疫情结束后也将继续。我也这么认为,所以我决定大幅增加投资。不幸的是,事情并没有像我预期那样发展。电子商务恢复了以前的趋势,而且宏观经济下行、竞争加剧、广告业务下降导致收入远低预期,”他说,“我错了,我对此负责。” (资料综合整理自《EE Times China》《新浪科技》《大纪元财商天下》《新华网》)
Topic image

你是如何做好理财规划? 谨记6项理财错误或令你经济受困!

你是如何做好理财规划?买张股票?或是买一些保单就当作是做好理财规划了? 外媒《CNBC》报道,摩根大通资产管理部门解决退休方案前主管Anne Lester表示,她见过6个30多岁人士常犯的错误,也提醒这些错误如何避免: 1. 没有紧急预备金 📌紧急预备金是避免晚年出现债务的关键 📌理想的情况下,帐户内应该要有3至6个月的生活费用 📌以度过任何突发事件,如失业或医疗费 📌紧急预备金应存入储蓄帐户,而不是投资帐户 📌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动用,不必担心受市场波动影响 2. 保险不足 📌没有保险的后果可能很严重,只要1次的紧急事故就足以改变人生财务 📌有几种保险是她建议应该要有的: ○人寿保险:若不幸离世,可代替配偶或孩子的收入 ○健康保险:确保在生病时,不会因大笔医疗费而破产 ○残疾保险:确保受伤或无法工作时能够维持生活水平 ○产险:预防失窃或火灾等其他灾难造成的损坏 3. 面对高息债务只缴最低金额 📌越快还清债务,就有越多的钱实现其他财务目标 📌年纪越来越大后,会变得更重要 📌建议尽快还清高息债务 📌但面对低息债务暂时只缴最低金额是可以的 4. 买太多房子 📌买房屋可创造财富,但须确保有足够的能力负担 📌房子不仅只有房贷而已,还需考量维修、保养费用 📌也要预防未来收入可能生变,是否有能力继续负担 5. 不积极为退休储蓄 📌30多岁时,总觉得退休感觉很遥远 📌但现在为退休所存的每1块钱,都比你在40多岁或50多岁省的钱,还多了10至20年的复利,钱会变得更多。 6. 先帮孩子存钱 📌父母很自然想把孩子的需求放在自己的前面 📌举例支付大学费用的方式有很多,为了存孩子大学学费,而忽略退休储蓄是一个相当大的错误。       (报导整理自《香港01》)
Topic image

3万学生与毕业生评选 大马最理想雇主——国油!

本地一项调查显示,国油公司被我国学生和毕业生,评为2022年最理想雇主,其次就是安永和马银行! 这也是国油公司继2015年夺冠后,第二次在大马最受青睐的百大顶级毕业生雇主榜单中排名第一,第二是会计与专业服务公司安永,马银行拿第三。 GTI Media Malaysia公布其年度调查,结果显示了银行和金融服务业,在毕业生求职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而科技业依然火红,受毕业生欢迎。 这项从今年1月至9月期间进行的调查,是综合171所本地公立、私立大学及外国大学的3万621名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投选。投选者透过此调查列出毕业后想要求职的雇主,和对他们选择工作与雇主有影响的因素。 2022年银行和金融服务业职业,排名有所下降,自2018年连续3年位居榜首后,马银行这次跌至第三,兴业银行集团排名也从去年第二掉到第四,回教银行、联昌集团和大众银行排位也下降。 相比之下,科技业仍然受毕业生欢迎。英特尔排名第五,比去年上升了3位;而是德科技、美光科技、埃森哲等科技公司,受欢迎程度也提高。 调查也显示,毕业生首次把薪金和报酬列为选择雇主的5大因素之一。这是自2008年调查开始以来,首次出现上述情况。 作为2022年调查的新内容,毕业生被询问除了基本工资外,哪些福利或薪酬最吸引,而他们最理想的前3分别为:公司策划的医疗保险范围、弹性工时、及扩大直系亲属的医疗保险范围。 以下为2022年学生和毕业生最想求职的10大雇主: 1.国油公司 2.安永 3.马来亚银行 4.兴业银行集团 5.马来西亚英特尔 6.国家银行 7.是德科技 8.普华永道 9.虾皮购物 10.毕马威 2022年度马来西亚百大顶级毕业生雇主总成绩及其他相关资料可在官网 https://www.malaysias100.com/awards-2022查询。 (新闻整理自《南洋商报》)